政治學-選舉和政治行為(九)

作者:林瑋

政治學-選舉和政治行為(九)

政治革命

(整理自Isaak的政治學)
一、政治革命的意涵
政治革命指使用暴力造成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根本變革。
二、政治革命的起因
(一)不均衡理論
1.亞里斯多德藉由多種政治體系的探討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的大部分人認為他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沒有獲得與他們的貢獻成比例的報償。
2.當代政治學家利用了這個理論,提出兩個關於現代革命的假設:
(1)每個穩定的社會都需要一套價值觀,藉以解釋這個社會中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制度。
(2)變遷是自然和難免的。變遷有時源自價值觀的轉變,有時源自社會某項新進展。不論變遷原因為何,此時社會的各個基本部分不再相互調和,社會處於不均衡狀態。人們只好求助政治領導人,要求他們恢復均衡狀態。假使政治人物不願,社會團體便試圖按自己的方式,進而引發革命。
(二)相對剝奪理論
1.該理論強調剝奪,也就是那些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遭剝奪者將率先反叛。
2.不僅僅是生活受到剝奪,而是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也就是認為別人比自己獲得的更多,或者受到的待遇不公平,進而企圖發動革命。
3.在人們體會到他們應當而且能夠得到更多之前,傾向於接受貧窮的生活條件。一但有這種認識,便有了「上升的預期」。只要人們的預期保持不變,他們就不會期望從社會和政府中得到更多東西。而預期一但上升,就會產生更多期望。
4.當預期水準與政府滿足他們的能力與意願之間的差距拉大,而只能憑藉重大變革才能使之恢復均衡時,革命便可能出現。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