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民意與政治傳播(四)

作者:林瑋

政治學-民意與政治傳播(四)

民意調查與公共政策

一、理性的積極分子模型(Rational-activist model)
理性的積極份子,是一個民主政治中廣為接受對於理想的公民應該扮演角色的模型。此模型強調民主國家的公民,對政治事務既通曉、涉入又理性積極。他們在選舉中,是支持在議題立場上最能反映自己偏好的候選人。不過,一般民眾未必通曉政治事務,也未必戚興趣,此一模型的適用性自有其侷限。
二、政黨模型(Party model)
政黨模型認為政黨為了贏得選舉,必須對相關議題採取立場,以爭取選民支持。因此,透過政黨的中介,民眾可以對公共政策具有決策權。民眾不用針對個別政策一一比較,只要從幾個政黨中選擇與自己偏好最接近的政黨即可。
三、利益團體模型(Interest group model)
利益團體模型認為,利益團體是選區選民與他們民意代表之間最重要的橋樑。民意代表要瞭解選民需求,選民需要知悉民意代表在國會的表現,而利益團體就居中扮演溝通的角色。本模型的一些問題在於:是否有部分的選民意見被過度強調,但有些卻不被重視?我們必須考慮的是:這些各種利益團體的意見,就是民意嗎?是否較有資源或是具備組織動員能力的團體之意見較受重視?在一個利益團體內的民眾,意見都一致嗎?
四、盡職民意代表模型(Role playing model)
盡職民意代表模型係建立在民意代表「角色」的社會分類上。民意代表既具有此一身分,他們自然應該扮演了解民意並且將民意轉變為公共政策的角色。當然,民意代表也認知到,一旦他們悖離民意,也許他們在下次選舉會遭選民唾棄。本模型的問題在於民意代表如何掌握民意以及他們是否真的會尊重民意,且當選區民意與民意代表自身的立場衝突時,他該如何自處。
五、共享模型(Sharing model)
共享模型強調,民意代表或是民選官員成長的環境本與一般民眾相同,他們應該與選民具有類似的生活經驗與價值。既然他們的偏好應該與民眾相似,自不會不顧民眾的偏好,而推動民眾反對的政策。
肆、民調與公民投票的限制
一、民調的限制
(一)民調的結果是相對的確定。
(二)民調的過程是可操控的。
(三)民調的傳播是可控制的。
(四)理性無知的限制。
二、公民投票的限制
(一)掌握決策疆域的決定權,即可能操控了公民投票的結果。
(二)掌握了啟動公民投票的權力,即可能操控了政策的抉擇。
(三)如何計算沒參與者的意見。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