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政黨(二)

作者:林瑋

政治學-政黨(二)

政黨的類別

一、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依相關特徵將政黨區分為幾大類
(一)形成原因
1.內造政黨
透過議會政治,在議會內的聯盟關係逐漸形成的政黨,所以黨的權力菁英是議會的議員,其決策都是由政黨的議會菁英所形成。例如:英國的保守黨、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台灣的新黨和親民黨。
2.外造政黨
透過社會運動,逐漸發展出的政黨,所以黨的決策權力並不完全操控在議會菁英之下,有時黨的行政體系反而主導了黨的決策與走向。例如:英國的工黨、台灣的國民黨與民進黨。
(二)依吸收黨員原則
1.幹部黨
此類政黨不在乎黨員的人數,平日僅有極少數積極份子在處理黨務,除了國會內同黨議員間的聯繫外,黨的活動幾乎不存,僅有在競選時才有較多的人員組織一較大的競選組織為黨籍候選人服務。
2.群眾黨
群眾黨慣於群眾中吸收黨員,入黨者皆納入組織,黨紀的寬嚴雖不相等,但黨員對組織多多少少有某些義務。政黨維持經常性組織,一方面在必要時動員黨員,另方面給予黨員某種程度的政治教育。
(三)依黨員與組織關係
1.直接黨
黨員以個人身分直接入黨。
2.間接黨
黨員是因其他組織的成員的身分而變成黨員。
(四)依黨的基層組織型態
1.幹部會
自由主義政黨的基層組織為幹部會,即以定期集會的方式,商議公共事務,決定候選人。
2.支部
社會主義政黨的基層組織為支部。其具有經常性組織與負責人,傳達上級意見,並反應黨員意見。
3.小組
共產黨的基層組織為小組。小組由小組長與幹事負責,定期聚會商談,並作思想檢討。
4.行伍
義大利法西斯黨的基層組織為行伍,在組織結構上類似於小組,但不若小組嚴密。
二、紐曼(Sigmund Neumann)依政黨的功能區分為
(一)代表性政黨 (parties of representation)
指代表社會中個別利益為主要功能的政黨,並爭取選舉中的選票。準此,這類政黨是在反映民意而非塑造民意。
(二)整合性政黨 (parties of integration)
以整合社會中各種利益為職志的政黨,對於民意,採取較積極的態度,力求動員、教育和激勵群眾,並不單單是反映民意而已。
三、朋斯(James MacGregor Burns)依政黨的基本目標區分為
(一)追求社會結構改變的政黨
這種類型的政黨不接受現況,雖仍在體制內行事,但最終目標仍為改變現狀,共產黨和部分社會主義皆屬此類。
(二)從事交易活動的政黨
這類政黨接受現狀,和其他政黨從事競爭並與選民進行交易。
四、依政黨原則
(一)使命型政黨(missionary parties)
使命型政黨重視原則,強調宣揚「主義」。政黨的主要目標是使人信奉其意識型態,而非增加其選票以贏得選舉。經過了相當時問後,有的使命型政黨可能變質了,也關心在大選中獲勝,它們遂可能演變為掮客黨。
(二)掮客黨(broker parties)
掮客黨也標榜若干政治原則,但這些原則都是空洞而曖昧,可作各種不同的解釋。事實上,掮客黨對這些「原則」不甚重視,甚至會吸納各種利益和意識型態為其訴求,因為該政黨主要目的在贏取大選中的勝利。
五、依對憲政的態度
(一)憲政型政黨 (constitutional parties)
憲政型政黨承認其它政黨的權力和資格,認為大家是在共同的憲政規則下運作。這類型的政黨接受和遵守選舉的競賽規則,並承認可以因選民的不支持而失勢。
(二)革命型政黨 (revolutionary parties)
這類政黨是反體制反憲政的,其目的在於掌握政權以顛覆現有的憲政架構。即使使用公然叛亂或群眾革命都在所不惜。
六、依政黨的意識型態
(一)左翼政黨 (left-wing parties)
左翼政黨特指進步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政黨。其特徵是樂見變革,並以社會革新或改變整體經濟型態為目的。
(二)右翼政黨 (right-wing parties)
右翼特指保守主義的政黨。一般右翼政黨支持現有的秩序,因此,右翼政黨的成員多包括企業家以及滿於現狀的中產階級。
七、普涵性政黨(catch-all parties)
政治學者柯區海默(Otto Kirchheimer)發現,二次戰後,許多西歐國家出現大型、意識型態鬆散的政黨。這些政黨和傳統群眾型政黨不同,其重視領導權和團結性,降低個別黨員角色的重要性,並嘗試建立較為廣泛的支持聯盟,不單靠某一特定的社會階級團體。
八、相關性政黨(relevant party)
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認為,令主要政黨在競爭選票或組成執政聯盟時納入考量的目標。若一個政黨規模太小,不具影響力,大黨便無需爭取其支持,此類政黨便為不具相關性。
九、向心式/離心式政黨(centripetal/ centrifugal party)
依照政黨間的互動形態,可將政黨區分為向心式和離心式政黨。所謂向心式政黨是指政黨間的意識型態差距不大,政治菁英因而多能就事論事地處理政治事務。在這種政黨下,政治體系相對穩定。離心式政黨則是指,政黨間的意識型態差距甚大,政治競爭激烈,不同政黨的政治精英構成的背景和途徑亦不甚相同,政治體系相對較不穩定,價值觀之爭而非公眾利益,成為政黨間競爭的中心。

政黨的衰退

以代議政體為主的民主國家,政黨的角色不容忽視,但近幾年來發現,政黨的功能有衰退的現象,其主要原因計有:
一、政策形成
政黨無法提出有意義的政策,無法有效率的引導民眾討論政策,政策的訂定逐漸受到其他角色影響,例如利益團體、媒體、官僚或專家學者。
二、政黨提名
有些國家剝奪了政黨提名的權力,弱化了政黨與候選人之間連結的關係。並且在傳播媒體與網路發達的時代,選民得直接和候選人溝通,不必透過政黨,也相對減弱政黨的功能。
三、行政權擴大
政治任命的職位相較以往減少許多,政黨喪失操作利益分配與恩寵政治的機會。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