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奇萊雅族(Sakizaya)

作者:陳亦凡自然與人文地理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中華郵政

分布概況

撒奇萊雅族原來分布於奇萊平原(花蓮平原),範圍相當於現今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為阿美族誤以「Sakiraya」一字為地名,而自該字中擷取「Kiray」的音節稱呼而來。

名稱緣由

撒奇萊雅族(Sakizaya)意義為真正之人,該族先民認定彼此為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稱為Sakizaya,阿美族則稱「Sakiraya」,噶瑪蘭族稱其為「Sukizaya」。

社會組織

撒奇萊雅人的部落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番族調查報告書》所記載的田野資料顯示,日治時期撒奇萊雅族的年齡階級(Sral)為每五年到九年進一級,級名採循環襲名制。

祭典與信仰文化

重要祭典為「巴拉瑪火神祭」(Palamal),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體驗及追緬先民落難情境之祭儀。


賽德克族(Sediq)

分布概況

泰雅族原分為兩支,西元2008年4月,賽德克族經認定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第十四族,自泰雅族中分立出來。賽德克族集中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以濁水溪上游一帶為腹地,並建立7村12部落。據聞四、五百年以前,賽德克族就已經在濁水溪及其支流建立許多群落。

名稱緣由

德克塔雅群在民國19年(1930)霧社事件前是賽德克族勢力最大的族群。1931年,七個曾參與抗日的部落,其剩餘族人遭強制驅離,遷移至北港溪中游的河岸臺地,日人稱為川中島社。現為仁愛鄉互助村清流社區。

社會組織

賽德克族的主要文化特色包括:紋面、織布藝術、獵首以及狩獵技術。

祭典與信仰文化

賽德克族主要的傳統祭儀有播種祭、收穫祭、祈雨祭、狩獵祭、捕魚祭及獵首祭等,祭儀的意象為祈望族命得以綿延、族運得以發展順遂。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