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兩平分析

作者:林O元

損益兩平分析

 損益兩平分析


一、損益兩平點:


使公司之總收入=總金額,所需之銷售量或銷售金額,即為損益兩平分析(Break-even Analysis)。損益兩平點(Break-even Point)為公司息前稅前盈餘EBIT=0之下的銷售量,即總收入=總金額下的銷售量。其中:
EBIT= (P-V)× Q-F-D
息前稅前盈餘=銷貨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折舊費用
當EBIT=0時,損益兩平銷售量為Q*:
Q^*=(F+D)/(P-V)
而損益兩平銷售金額為:
〖P×Q〗^*=(F+D)/(1-V/P)
V/P=變動成本率,即變動成本佔售價之百分比
由圖可看出,無論銷售量如何變動,固定成本與折舊為固定值。變動成本加上固定成本與折舊後,整個變動成本線平行上移至總成本線的位置,即總成本=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折舊。而總成本與總收入之交叉點,即為損益兩平點Q*。由於產品售價P須扣除變動成本V後,方為每單位之銷售獲利,因此,每多增加一單位銷售量,所能增加的獲利,稱為邊際貢獻(Contribution Margin)。基於公司獲利須同時考量租稅成本,故邊際貢獻為稅後概念,即為稅後邊際貢獻,代表每多增加一單位之銷售量,所能增加之稅後淨利:
邊際貢獻=(P-V)
邊際貢獻率=1-V/P
稅後邊際貢獻=(P-V) × (1-稅率)
稅後總成本=(固定成本+折舊費用)×(1-稅率),成本不會因銷售量的變動而產生任何改變在每銷售單位之稅後邊際貢獻不變下,銷售量必須達到多少目標,才能將稅後總成本攤平。邊際貢獻率即每增加1元的銷售額,可以額外增加的利潤。

二、現金與財務損益兩平點

現金損益兩平點(Cash Break-Even Point)
即公司營運現金流量為零(OCF=0)時的銷售量。於此一水準的銷售量下,公司營運所創造的現金流入量,會等於現金流出量。
令OCF=0,可求算在此條件下之銷售量Q*:
OCF=EBIT×(1-T)+D=EBDIT×(1-T)+D×T
=[(P-V)×Q-F]×(1-T)+D×T=0
其中:
OCF:營運現金流量
EBIT:息前稅前盈餘
D:折舊費用
EBDIT:息前稅前折舊前盈餘
T:租稅費用
在OCF=0之下,求出Q=Q*。
財務損益兩平點(Financial Break-Even Point)
又叫現值損益兩平點(Present Value Break-Even Point)可使投資計畫淨現值等於零(NPV=0)的銷售量銷售量最少要達到多少水準,該投資計畫方屬可行。
由NPV公式求算出能使NPV=0的OCF(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再由OCF推求出Q*。


獲利能力分析


含純益率、基本獲利率、總資產報酬率、普通股權益報酬率、股利支付率,以及經濟附加價值等。

一、純益率

1.定義:
又叫淨利率或銷貨利潤邊際(Profit Margin on Sales),衡量公司每一元的銷貨中,可賺取多少稅後純益。
2.實質意義:
若純益率過低,代表公司對於銷貨成本、營業費用等與銷貨收入相關支出項目,有檢討之必要,抑或是訂價策略失當所造成。
純益率=稅後純益/銷貨收入

二、基本獲利率(Basic Earning Power Ratio,BEP)

1.定義:
公司運用現有資產,創造營業利益的能力。由於須排除負債利息與所得稅的影響,突顯公司真正之利潤能力,故以EBIT為獲利的依據。
2.實質意義:
基本獲利率越高,經營績效越佳。
基本獲利率=息前稅前盈餘EBIT/平均資產總額

三、總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s,ROA)

1.定義:
衡量公司總資產創造稅後純益的能力。
2.實質意義:
報酬率越高,代表公司的獲利能力越佳,經營績效越好。
總資產報酬率ROA=(稅後純益+利息費用×(1-稅率))/平均資產總額或(稅前息前淨利×(1-稅率))/平均資產總額

四、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

1.定義:
為股東最關心的比率,用以衡量公司為股東創造稅後純益的能力每一元股東權益,可創造多少稅後純益。
2.實質意義:
股東權益報酬率越高,代表公司越能為股東創造財富。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稅後純益/平均股東權益

五、股利支付率(Dividend Payout Ratio)

1.定義:
公司從稅後盈餘中,發放股利的比率。
2.實質意義:
股利支付率越高,表示公司分配給股東的股利比重越高。
股利支付率=現金股利/稅後純益=每股股利/每股盈餘

六、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

1.定義:
扣除了使用負債及股東權益的資金成本,所得之淨利潤。
2.實質意義:
反映公司真實的獲利能力,亦可衡量公司當年度的營運績效。
經濟附加價值
=EBIT×(1-稅率)-投入資本×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


市場價值比率


投資人用以判斷公司績效與未來前景的依據衡量股票市價和相關指標關係。

一、本益比(Price to EPS,P/E)

1.定義:
又叫市價盈餘比,代表股東每賺取一元稅後盈餘,所必須負擔的成本。
2.實質意義:
本益比越高,代表公司仍處於成長階段,所能創造的EPS尚低;本益比越低,代表公司進入成熟階段,故股價已無太大的上漲空間,然獲利能力亦趨成熟,所以EPS相對較高。
本益比=每股市價/每股盈餘=每股市價/(每股淨值×ROE)=P/B×1/ROE

二、市價淨值比(Price to Book Ratio,P/B)

1.定義:
目前每股市價,相對於每股在財報帳面上價值的倍數。
2.實質意義:
市價淨值比越高,表示每股市價遠大於每股帳面淨值市場投資人看好公司的營運表現,給予高度評價;反之,市價淨值比越低,代表市場投資人對於公司之評價偏低。
市價淨值比=每股市價/每股帳面價值

三、杜賓Q比率(Tobin Q Ratio)

1.定義:
公司市場價值,相對於目前重置資產成本的倍數。
2.實質意義:
Q比率大於1,表示市場投資人對公司抱持高度評價;反之,Q比率小於1,表示市場投資人對公司的經營績效及未來表現不具信心。再者,若Q比率小於1,則該公司存在被併購的風險當公司市場價值比合理的重置成本低時,代表併購者得以較低的市價收購該公司。
杜賓Q比率=負債與股東權益市值/資產重置價格

四、市場附加價值(Market Value Added,MVA)

1.定義:
股東權益市值,超過帳面價值的部分。
2.實質意義:
MVA大於0,表示管理當局的經營績效,已獲得市場投資人的認同與肯定。MVA就是代表公司到目前為止的經營績效,所能為股東創造的額外財富!衡量管理當局的長期經營績效。
市場附加價值=股東權益市值-股東權益帳面價值


各類比率增減之判斷


一、若比率本身數值大於1,則:


1.當分子分母同時+1比率降低(↓)。
2.當分子分母同時-1比率上升(↑)。

二、若比率本身數值大於1,則:

1.當分子分母同時+1比率上升(↑)。
2.當分子分母同時-1比率下降(↓)。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