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理論

作者:邵康企業管理大意

成熟理論


 

Z理論

Z理論(Theory Z)是由日裔美國學者威廉•大內(William Ouchi)提出來的,其研究的內容為人與企業、人與工作的關係。大內在1981年選擇了日、美兩國的一些企業進行研究,發現日本企業的生產率普遍高於美國企業,因此大內認為美國企業應結合日本企業的優點,形成一種「Z型管理方式」。
Z理論的作法如下:

1.重視

團隊合作。

2.培養員工成為通才

就算是基層員工,也能透過暢通的管理機制參與決策與解決問題。

3.員工的升遷考核

全面評定其各方面的表現,故升遷速度緩慢。

4.注重公司與員工的長期雇傭關係

因此關心員工的福利。

工作特性理論 

1.工作特性的意義

工作特性泛指與工作者有關的條件。Seashore&Taber(1975)認為工作特性的範圍甚廣,應包括工作本身的性質、工作環境、薪資、福利、安全感、工作本身的回饋、工作技能、自主性、挑戰性、由工作中學習知識及發展的機會、人際關係及工作內在的報酬,例如:滿足感、成就感、榮譽感、自我實現等。
最早將工作特性作有系統研究歸納的學者以Turner & Lawrance(1965)最具代表性。

2.必要任務屬性理論

Turner & Lawrance(1965)兩人曾以實地觀察法及訪談的方式,針對470名員工分析47項工作之特性,評估不同性質的工作對員工工作滿足及離曠職的影響。發現員工較偏愛複雜且富挑戰性的工作,並歸納出六項「必要的任務屬性」(Requisite Task Attributes,簡稱RTA),並證實「必要任務屬性」愈高,工作滿足與工作參與會愈高。這六項屬性包括:

(1)變化性(variety)。

(2)自主性(autonomy)。

(3)必要的互動(required interaction)。

(4)隨意的互動(optional interaction)。

(5)必要的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and skill required)。

(6)責任(responsibility)。

Turner & Lawrance 之後的研究發現,員工個人背景與工作環境因素分別對於任務屬性和工作滿足之間的影響關係有調節效果(Moderating Effect)。這項研究發現,使得後續相關研究的思考領域,由工作特性本身,擴大到個人差異與工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