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立根(Milli Kan,美)

作者:吳家銘

密立根(Milli Kan,美)

油滴實驗----測出電子之電荷值。

(1) 內容:

將微小油滴經小孔噴入電場中,因摩擦作用而產生電荷,控制可調電壓,使油滴與電極板產生之靜電力等於重力時,油滴即靜止不動,由此可推算出油滴所帶之電荷量。

(2) 由內容知: 

A.油滴所帶之電荷量均為電子電量的簡單整數倍。
B.電子電荷量e–=1.602×10-19庫倫。
C.Thomson之原子模型:原子是正負電荷均勻混合,正如西瓜的樣子,其中西瓜子是電子。

拉塞福(Ruther ford,英)

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核與質子,建立原子模型。

內容:

A.以α粒子 (氦核)撞擊金箔片來研究原子結構。
B.原子核佔原子之大部分質量,且帶正電荷。
C.原子為直徑約10-10(1Å)之球體;各原子中心有一原子核,其直徑約10-15m~10-14m。
D.原子核外大部分空間為密度極低的電子雲。

5莫色利(Moseley,英)

X射線實驗---建立原子序的概念。

(1) 內容:

A.利用陰極射線撞擊各種不同的金屬原子,產生不同的x射線。
B.測定x射線的頻率發現:x射線頻率的平方根與元素的原子序成正比例之關係。

(2) 由內容知:

C.電中性的原子,其原子序=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D.原子的化學性質取決於原子序,故原子序相同的同位素,其化學性質相同。

6. 查兌克(Chadwick,英)

以α射線撞擊鈹(Be)原子核---發現中子。

內容:

A.利用放射性α粒子(氦的原子核)撞擊Be原子核,結果產生一種穿透力強,且不帶電荷的粒子,此粒子的質量= 1.008665amu,較質子略重,稱為:中子。
B.核反應表示, 
C.由於查威克發現中子的存在,至此組成原子的三種基本粒子-電子、質子、中子,終於確定。
註:發現之順序:電子 → 質子 → 中子
質量大小:中子>質子>電子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