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

作者:陳奕凡

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概說

(一)歷史與定義:
「國家公園」,是指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1872年,美國設立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臺灣則自民國50年(西元1961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民國61年(西元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臺江與澎湖南方四島共計9座國家公園。為有效執行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之任務,於內政部轄下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維護國家資產。
(二)設立目的: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1條規定: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故成立國家公園。又根據《國家公園法》第8條及第12條之規定,將國家公園區域按其資源特性與土地利用型態劃分不同管理分區,以不同措施達成保護與利用功能:
國家公園    為永續保育國家特殊景觀、生態系統,保存生物多樣性及文化多元性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經主管機關依本法規定劃設之區域
國家自然公園    指符合國家公園選定基準而其資源豐度或面積規模較小,經主管機關依本法規定劃設之區域。
國家公園事業    依據國家公園計畫所決定,而為便利育樂、生態旅遊及保護公園資源而興設之事業。
一般管制區    指國家公園區域內不屬於其他任何分區之土地及水域,包括既有小村落,並准許原土地、水域利用型態之地區。
遊憩區    適合各種野外育樂活動,並准許興建適當育樂設施及有限度資源利用行為之地區。
史蹟保存區    為保存重要歷史建築、紀念地、聚落、古蹟、遺址、文化景觀、古物而劃定及原住民族認定為祖墳地、祭祀地、發源地、舊社地、歷史遺跡、古蹟等祖傳地,並依其生活文化慣俗進行管制之地區。
特別景觀區    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殊自然地理景觀,而嚴格限制開發行為之地區。
生態保護區    為保存生物多樣性或供研究生態而應嚴格保護之天然生物社會及其生育環境之地區。
(三)臺灣國家公園分布表:
我國國家公園具有保育、保存、遊憩、教育四大功能,目前共設置了9個國家公園:(圖表來源:臺灣國家公園官方網站)

墾丁國家公園(Kenting National Park)

(一)簡介: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屏東縣境內,成立於民國73年,是我國第一座成立的國家公園,三面環海,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合計共約33,289公頃。
地理    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不斷的作用,陸地與海洋彼此交蝕影響,造就了本區高位珊瑚礁、海蝕地形、崩崖地形等奇特的地理景觀。
氣候    
1.本地區屬熱帶性氣候,年溫差不大,夏季特長,冬季不明顯,1月最冷,平均氣溫為攝氏20.5度;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攝氏28.3度。
2.全年氣候溫暖,草木不枯,為一避寒勝地。
3.特殊的海陸位置加上熱帶氣候的催化,此孕育出豐富多變的生態樣貌。
4.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的東北季風特別強,俗稱落山風,為本區特有現象。
(二)重要管理分區:
1.生態保護區:
南仁山生態保護區
位於國家公園東側的滿州鄉南仁村,保護區海拔最高不過526公尺,卻是臺灣少數僅存的低海拔原始熱帶季風雨林,同時形成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植物分布於南仁山區,受恆春半島特殊季風及雨量季節性分布的影響,共有2,200餘種植物。
砂島生態保護區
位置    砂島位於鵝鑾鼻與香蕉灣之間,由於鵝鑾鼻與香蕉灣之間的海岸線向砂島方向交會,形成一個90度夾角的袋狀海岸線,因此沿岸流攜帶的砂子容易堆積在此形成海灘。
成分    砂島早期因海灘砂子堆積有如小島一般,故被稱之為砂島,為墾丁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小的生態保護區。
沿岸的砂灘是由海洋生物殼體所組成的貝殼,砂灘生物殼體的含量高達90%以上,在臺灣本島是相當難有的景觀資源。
香蕉灣生態保護區
砂灘    位於船帆石東南方約1公里,船帆石至香蕉灣間海域地帶,位於臺26號省道東側懸崖下,全區被臺26線公路分割成2個區段區。地形上,北段為隆起的高位珊瑚礁岩構成之崩崖地形,全區可見崩落或殘餘之巨型珊瑚礁岩林立,地形崎嶇。南段為海蝕溝的裙礁地形,海蝕溝間則雜有珊瑚骨骼、礁岩之礫石及粗粒之貝殼砂。
海岸林    沿岸生長著茂密的海岸林,並於日據時代規劃為天然紀念林,受到妥善的保護。嗣後由於人為開墾,林相逐漸遭受破壞。
龍坑生態保護區
位置    龍坑位於恆春半島東南端岬角,介於太平洋與巴士海峽交界處,該地區為綿延之群狀珊瑚礁,為隆起之高位珊瑚礁,面積約61.67公頃。
成因    由於重力及海浪之衝擊,臺地崖之珊瑚石灰岩逐步破裂,向下崩落,因此龍坑綜合了裙礁、崩崖、狹谷、陷坑等絕佳之地形景觀。
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
地理    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與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相鄰,有墾丁國家公園內最完整的珊瑚礁森林生態系,也是最具規模的石灰岩臺地地形景觀之區域。
生物    本區野生動物調查資料並不多,重要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有臺灣獮猴、松雀鷹、鳳頭蒼鷹、灰面鷲、大冠鷲、領角鴞、黃鸝等,並有珍貴之黃裳鳳蝶繁衍,是此區域重要的生態資源。
海域生態保護區
墾丁國家公園三面環海,海域保護區共分為四區,區內有珍貴的裙礁珊瑚地形,以及豐富的熱帶魚種,適合潛水研究。
2.遊憩區: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
墾丁森林遊樂區舊稱龜亞角,原是排灣族「龜亞角」社的原住民部落。日治時代引進熱帶植物計513種,戰後由省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經營,稱為墾丁熱帶植物園。
全區遍佈隆起珊瑚礁岩;植物共有1,200多種。在仙洞、銀龍洞等天然石灰岩洞內,有各種石鐘乳及石筍,都是地下水中所溶蝕的碳酸鈣成份凝聚形成,成長緩慢,十分珍貴。
南灣遊憩區
南灣古時稱為大板埒或名藍灣。因該區漁產量豐富,不時可見到漁民使用地曳網(俗稱牽罟)捕魚作業之情形。每年4月至7月為虱目魚苗季,可見到使用手抄網、塑膠筏捕捉魚苗;10月至翌年3月則因東北季風來臨,可目睹臺灣特有的「空飄塑膠袋」釣取鶴鱵魚之情景。但是,核三廠於此地興建後,部分原可提供作為海水浴場之沙灘已劃入電廠用地範圍,故不計劃開發為遊憩區。
大灣遊憩區
大灣遊憩區位於大灣海濱,西側面海,且有長約3公里的沙灘,並與南灣沙灘相望。區內有小溪流經其間,溪中有虱目魚、台灣斑龜棲息,並有近水性植物生長。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擬將夏堤邑沙灘度假村現址建物規劃為遊客服務中心、文化創意產業區及金融機構區,提供旅客便利的遊憩體驗。
(三)觀光資源:
1.著名景點:
南灣、龍鑾潭、貓鼻頭、關山、白砂灣、後壁湖、萬里桐、鵝鑾鼻公園、社頂自然公園等,都是園區內值得一遊的風景點。
2.人文資源:
墾丁史前遺址    1.位於石牛溪東畔,西元1903年由日本人宮本延人發現。其中多為石板棺,距今約4,000餘年,是目前為止少數未經人為擾亂、保存良好的史前遺址。
    2.遺物中尚有細繩紋陶器,此為新石器時代一項重要的工藝發明。
南仁山石板屋    
1.位於南仁山腰近九棚灣處,為一土族舊社遺址,房屋以石板構建而成的,石屋分列為4排,約60戶,今已傾圮,距今約700年歷史,其建築格調類似今之排灣族。
2.屋內有養豬遺跡,屋外有一座尚稱完整的祭臺。

玉山國家公園(Yushan National Park)

(一)簡介:
玉山國家公園區域範圍位居臺灣中央地帶,地跨花蓮、高雄、南投、嘉義4縣4鄉10村,地形可概分為東埔山塊、玉山山塊及中央山塊三大區位,成立於民國74年,為我國第二座國家公園。
地理    1.玉山山塊因歐亞、菲律賓海板塊相擠撞而隆起,主稜脈略呈十字形,南北長東西短,十字交點即為玉山主峰。
    2.區內崇山峻嶺,臺灣3,000公尺以上百岳名山即有30座於此公園內,為典型的山岳型國家公園。
氣候    1.全園區自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直落至300公尺的拉庫拉庫溪底,氣溫隨著高度上升而遞減,形成溫帶、寒帶兩種氣候型態。
    2.除蘊涵有豐富的植物相外,另有許多動物及景觀等自然資源孕育其中。
(二)重要管理分區:
1.遊憩區:
新中橫塔塔加遊憩區
新中橫塔塔加遊憩區:位於玉山國家公園西北園區,海拔2,610公尺,是新中橫公路最高點。行政區劃屬南投縣信義鄉與嘉義縣阿里山鄉,地貌複雜、林相豐富、物種多樣、氣候多變。
夫妻樹為白木林的代表,是旅遊重要景點。
南橫梅山埡口遊憩區
位於南橫公路西段荖濃溪東岸的山腰,為南橫公路進入玉山國家公園之門戶。規劃以梅山口地區為中心,提供遊客餐飲、休憩與解說服務,原為一布農族的部落。南橫貫通以後,梅山山莊在此設立,當地遂逐漸發展成橫貫路上的補給驛站。
南安瓦拉米遊憩區
登山口到瓦拉米段健行步道,大致係沿日治時代所開闢之八通關古道而行。整條步道平緩並沿著拉庫拉庫溪谷而上,一路上而見保存完整的中低海拔闊葉林相及杉木造林地,鬱閉良好。區內著名景點有南安瀑布、山風瀑布、喀西帕南紀念碑、黃麻溪谷、瓦拉米等等。
2.生態保護區:本園區內計有玉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楠梓仙溪生態保護區、玉山主群峰生態保護區、南橫三山生態保護區、八通關生態保護區。
(三)觀光資源:
1.著名景點:鹿林山自然公園、東埔溫泉區、嘉明湖、南橫天池、八通關古道、關山越嶺古道。
2.自然資源:
(1)本區共約有50種哺乳動物,其中長鬃山羊、水鹿、臺灣黑熊、臺灣野豬、山羌、臺灣獼猴等是本區珍貴的大型動物。
(2)鳥類約有151種,幾乎包括全臺灣森林中的留鳥,其中帝雉、藍腹鷳、金翼白眉、藪鳥、冠羽畫眉等為臺灣特有種。
(3)園區約有228種蝴蝶,佔臺灣蝴蝶種類之半數。
(4)兩生類計有13種,其中臺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為冰河期孑遺生物,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5)園區僅為臺灣面積的3%,卻包含了半數以上的原生植物種。
冰河時期的開始與消退,會造成地球溫度、海平面等環境的大變動,造成物種遷徙或變絕。而從冰河時期遺留(存續)至今的生物,稱為冰河期孑遺生物,是活化石的一種。如櫻花鉤吻鮭、蘇鐵、銀杏等。
3.人文資源:
(1)全區曾經是布農族生活的領域,故多舊社遺址和感人的抗日事蹟。清領時期八通關古道、八通關日治越嶺道與南橫公路附近的關山越嶺道,皆為重要歷史遺跡。
(2)清朝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道路通達東部。
(3)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開闢,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

陽明山國家公園(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一)簡介:
陽明山地區位處臺北盆地北緣,緊臨臺北都會區。自日據時期即為大屯國立公園預定地。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74年,園區範圍東起磺嘴山;西至向天山;北迄竹子山;南迨紗帽山,面積約11,338公頃。行政區包括臺北市士林、北投部份山區,及新北市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地山區。
地理    全區以大屯火山群彙為主,地質構造多屬安山岩,因火山活動造成的錐狀與鐘狀火山體、火口湖、硫氣孔、地熱與溫泉,構成本區獨特的地質地形景觀,具有研究及觀光價值。
氣候    因受緯度及海拔之影響,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夏季因西南季風的吹拂、午後雷陣雨的影響,霧雨初晴時,常可在山區覓得「虹橋跨立山谷」的景致。冬季則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山區經常寒風細雨,低溫高濕,雲霧瀰漫。
(二)重要管理分區:
1.生態保護區:
鹿角坑生態保護區
鹿角坑溪發源於竹子山區,保護區內有著名的楓林瀑布,須經申請方能進入。
磺嘴山生態保護區
磺嘴山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南區,海拔約912公尺。磺嘴山本體是錐型火山,山頂為馬蹄形舊噴火口,積水成池為磺嘴池,是臺北近郊著名的山峰之一。目前除了有一些放牧的牛隻外,平常並無人跡。
夢幻湖生態保護區
位於冷水坑後山,為一天然湖泊,海拔約870公尺,主要的水源為雨水。夢幻湖中生長的臺灣水韭為臺灣的特有種,並且只生存於本湖,是極為稀有且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植物。目前湖區設為夢幻湖生態保護區,管制一般遊客進入湖畔;但在湖邊設有觀景臺,可供遊客遠觀。
2.遊憩區:
小油坑遊憩區
海拔約805公尺,是一處凹口式的火山活動地形,噴氣孔終年有蒸氣噴出。位於七星山西北麓。是七星山步道的登山口。
二子坪遊憩區
是一個火山凹地形,位於大屯主峰與二子山之間。中間有三個水池,因地形的關係,常會起霧,該區設有1,700公尺長的無障礙步道,禁止腳踏車通行。
大屯遊憩區
包括大屯群峰、面天山、向天山、菜公坑山等,海拔約800公尺,在遊客中心有特別的藍染產業介紹。
冷水坑遊憩區
位在陽明山冷水坑停車場旁的牛奶湖,它是臺灣唯一的沉澱硫磺礦床,池水略為乳白色。牛奶湖的池底會噴出硫磺瓦斯,而其中帶有硫磺粒子,沉澱而使得湖泊成乳白色,所湧出的地下水屬中性硫酸鹽泉,因池水含大量的礦物質,池水呈乳白色狀所以被稱做牛奶湖。
擎天崗遊憩區
日治時代稱做大嶺牧場,今日僅剩少數的牛隻寄養。附近有著名的魚路古道,和石梯嶺登山步道,亦有高約20公尺的絹絲瀑布。
龍鳳谷、硫磺谷遊憩區
兩遊憩區均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西南側,靠近新北投和天母地區。舊名大磺嘴,為清康熙36年(1697)郁永河《裨海紀遊》中採硫磺的遺址,有豐富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地質地形及人文景觀。
(三)觀光資源:
1.著名景點:冷水坑、擎天崗、魚路古道(金包里古道)、小油坑、硫磺谷等處。
2.自然資源:本區整體植物受火山地質及東北季風之影響深遠,植物相兼具高草原、矮草原、闊葉樹林、亞熱帶雨林、雨水生植物群落,孕育臺灣水韭、大屯杜鵑、蝴蝶與鳥類,陽明山公園栽植的櫻花及杜鵑,使本區成為臺北近郊最吸引人的賞花場所。
臺灣水韭    臺灣特有種,其外形與我們日常食用的韭菜相似,惟植株較小,是本區最特殊的沉水植物,且僅生存於本區的七星山東坡。
花季    春季2、3月是陽明公園傳統的花季,色彩繽紛的各種杜鵑與滿山遍野的緋寒櫻,吸引大批賞花人潮。
芒花楓葉    當秋天來時,芒草展現隨風搖曳的花海,而楓紅點綴枝頭,樹葉片片金黃,交織成一幅盛名遠播的「大屯秋色」。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