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簡介-2

作者:洪大正

台灣原住民族簡介-2

台灣原住民各族介紹


阿美族(Amis)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目前人口約有196,321人(102年06月數據),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者。傳統社會制度以母系氏族組織為主,傳統祭儀以部落之豐年祭為主,其中過程以表達部落男子年齡階級新成員之加入意義為最重要。
阿美族自稱「Pangcah」,是「人」或「同族人」的意思,而Amis原意為北方,是卑南族人對於其北方阿美族人的稱呼,久而久之,約定成俗,「阿美」漸漸成為通稱。
(三)地理分布
阿美族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沿岸的花東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以行政區域來看,主要為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
(四)文化特質
1.母系社會:
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然而今日阿美人的社會也日漸受到漢人的影響,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2.年齡階級制度:
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男子專名級的年齡分級制度」的年齡階級組織,每個階級有專屬的名稱、歌謠及工作,如此連結成一個完整的部落組織,女子則隨著丈夫的年齡階級運作。
(五)宗教信仰
1.阿美族原是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各種活動、病痛均有專屬的神靈,且每一個神靈有固定的方位,祭拜時均朝正確的方向,不得有失誤;kawas是核心的概念,泛指神祈、厲鬼、祖靈、動植物的精靈及人的靈魂,是十分複雜的概念。
2.阿美族的宗教目前除了在台灣原住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督教外,還有日本的天理教、或是漢人的民間信仰等。
(六)祭典儀式
1.捕魚祭:
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2.豐年祭:
是阿美族的過年,原始意義為感謝祖靈和慶祝豐收的活動,在各部落的集會所舉辦,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
3.馬里古拉艾文化節:
以傳統舞蹈及歌謠之展現以振興原住民固有優良文化,結合民間、部落之力量共同推動原住民文化活動,以活絡原住民民俗文化藝術。
4.海祭:
傳統阿美族與噶瑪蘭族特有的海祭,主要祈求海上作業漁獲豐收、作業平安所舉行之祭典。

泰雅族(Atayal)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目前人口約有84,173人(102年06月數據)。傳統生活以狩獵、山田燒墾為主。織布技術發達,技巧繁複且花色精巧,其中以紅色象徵血液,具有生命力,可以避邪,故而喜好紅色服飾,有紋面習俗。社會組織以祖靈祭祀團體為主,最重要的祭儀活動為祖靈祭。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
(三)地理分布
1.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 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2.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三大族。
(四)文化特質
1.社會組織:
大體而言,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 
(1)部落組織:泰雅族是個平權的社會,其部落的形成以血緣基礎,以父系中心,由諸兄弟形成聯合家族,財產與房舍共同擁有。由具聰明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
(2)祭祀組織:有共同祭祀對象的家庭組合,如為了祖靈祭之進行而組成的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是共同遵守誡律和規範的團體,也是最具有約束力與公權力的團體。
(4)狩獵團體:同一個獵團,集體狩獵時大家分工合作共勞共食共享。
2.族群觀念:
在泰雅族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一個是gaga的觀念;另一個是rutux的信仰理念。茲分別說明如下:
(1)所謂的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gaga表示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
(2)所謂的rutux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一個人觸犯了gaga可能會受到rutux的處罰。
3.紋面文化:
泰雅族以面部刺紋聞名,紋面亦為泰雅族成年禮。主要的部位多在面部,而紋身的意義主要有四個:
(1)族群標記:以區別我群和他群,避免在戰爭時殺傷到自己人。
(2)成人標記:表示通過考驗,獲得結婚的資格,並可公開參加社群活動。
(3)成就標記:以男性來說,是獵頭較多,以顯示其勇氣和成果之代表記號為主;而女性,則是織布技術高超,獲族人認同者。
(4)美觀標記:是一種裝飾,此種看法與一些非洲或大洋洲的民族看法相似,有花紋分明者為美。
(五)宗教信仰
泰雅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的信仰為主,並以超自然的神靈信仰(rutux)最為重要。泰雅人相信祖靈(utux)是宇宙的主宰,也是一切禍福的根源,因此泰雅人對祖靈是以服從的態度,無條件的遵照祖訓。
(六)祭典儀式
1.祖靈祭( ma hou ):
祖靈祭祈求豐收與祖靈保佑,因此也被稱為豐收祭。
2.豐年祭:
泰雅的豐年祭在停辦多年後,現有許多部落又恢復舉辦,但多以表演性質為多,內容有播種祭、收割祭、狩獵祭。
3.播種祭:
舉行播種儀式,而後向祖靈祈求所播下的小米穗能全部發芽之儀節。
4.收割祭:
小米成熟後,祈求好運之儀式。
5.狩獵祭:
出社狩獵時祈求好運之儀式。

排灣族(Paiwan)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人數將近94,339人(102年06月數據)。傳統的貴族頭目為各部落的政治、軍事、甚至宗教領袖,自成一獨立自治單位,由於人口眾多,血緣關係較廣,盛行貴族近親聯姻的結果,使得某些地區出現少數貴族統領數個部落的超部落聯盟情形。物質文化上以琉璃珠、鐵器、銀飾等為貴重物品。傳統的陶壼雕塑及樑柱木雕,以百步蛇紋及人頭紋象徵貴族的崇高地位。
(三)地理分布
排灣族分佈於中央山脈南端及東部海岸山脈南端,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
(四)文化特質
1.階級制度:
(1)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
A.    頭目:部落領導
B.    貴族階級:排灣族的特權階級。
C.    士族階級:其意義與特權在各社群不一致,可享有免稅及若干紋身及名號之特權。
D.    平民階級:以勞力換取生活所需的階級。
(2)排灣族的婚姻制度採階級聯姻制。婚姻是改變身分地位的條件之一。雖然階級地位的取得依靠世襲,但各階級間並不是完全封閉,推動社會流動的因素主要是越級婚姻。
2.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分得的家產很少,老大擁有分配權。
(五)宗教信仰
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
(六)祭典儀式
1.五年祭(Maleveq)(竹竿祭):
五年祭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刺籐球是「五年祭」活動的重頭戲,現在的五年祭,已成為族人們慶祝團聚的活動,其歡樂氣氛大於原有的問卜意義。
2.人神盟約祭 (Maleveq):
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 
3.毛蟹祭:
期盼捕蟹順利、豐收之儀式。
4.豐年祭:
屬全鄉性祭典。用於酬謝與祈禱感謝諸神及祖靈賜予豐收。
5.祖靈季:
屬家族祭典。主要為報答祖先的恩惠,酬謝農作之賜予,並祈禱祖靈保佑農事及出草打獵。時間是各家族決定。
6.臨時祭儀:
公共災禍發生或於部落中團體行動或發動公共安全事務之前後舉行祈求平安儀式。
7.六年祭:
又稱為五年後祭,過程和五年祭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六年祭並沒有刺球的活動。

布農族(Bunon)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人口約有54,920人(102年06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戶中的人口甚至亦包括非血緣之同居人,故傳統家屋規模均較大。年中的祭儀行事曆以小米播種、除草乃至於收割等生長過程為主要依據,其中以除草之後祭儀中所唱的「祈禱小米豐收歌」,以精緻搭配合宜之八部合唱聲勢最為壯闊。「射耳祭」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生命社儀。
(三)地理分布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縣三民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以南投縣為主,後來經過幾次的大遷移,往東至花蓮,往南至高雄及台東山區。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四)文化特質
1.社會組織:
布農族以父系氏族為主之社會,各氏族的組織,皆以氏族部落為中心,部落以老人統治為原則,領袖之下有部落長老會議。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
(1)祭師:善觀天象、氣候並維持社會秩序、協調糾紛。
(2)射耳祭的主持者:通常是部落當年狩獵最豐的族人,後來也改由某一固定人員擔任。
(3)政治領袖:負責爭戰、獵首、血族復仇,是勇士,也是對外作戰的指揮者。
2.布農族的八部合音: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會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3.布農族拔牙:
布農族人將拔牙當作成年必經的過程,稱為baindusan,在過去被視為是成年禮的儀式。
(五)宗教信仰
1.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又認為鬼靈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布農族對動植物都是以人的平等態度對待。
2.布農人的傳統宗教是以dihanin(天)與hanito(精靈)觀念為主。dihanin是布農族人倫理道德的主宰者,也是倫理道德的最高標準。
3.宗教信仰以祖靈崇拜為基礎,但已有司理神及創造神的觀念,與靈魂觀念相混合,但神靈並非完全人格化。
(六)祭典儀式
1.射耳祭:
射耳祭為布農族人一年中相當重要的祭典,祈求獵獲豐富,家族興旺。
2.嬰兒祭:
在7、8、9月的月圓時舉行的嬰兒祭,又稱嬰兒節,是為了祈祝嬰兒平安長大的祭儀。 
3.(小米)播種祭:
在播種小米之前,先舉行播種祭祭儀,以祈求所播種的小米能有好豐收。

卑南族(Puyuma)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其強盛時期曾統轄東部族群七十二社。目前人口約有12,985人(102年06月數據),全族分居八個部落,有「八社番」之名。各部落間因起源傳說的不同,可分為:由「竹子而生」起源的卑南群和由「石頭而生」起源的知本群。傳統社會組織以長女承家以及男性年齡階段組織為主。男子會所為政治中心及教育場所,未婚男性必須居住在會所接受軍事訓練以防衛部落,並依照年齡分為數個年齡階級。
(三)地理分布
卑南族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四)文化特質
1.漢化最深:
卑南族正稱為普由馬,分布在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一萬多人,為所有「高山族」中漢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由於社會的改變,目前母系社會的特色也漸漸的融入父系社會的制度。
2.親屬組織:
卑南社的親屬組織有兩級姓氏群單位,第一級即部落內的氏族組織(samawwan);第二級再由氏族分為若干個以一個宗家為中心的宗族(sayamunan,或稱世系群),宗族之下則是家族(sarumaenan)。
3.年齡階級制度:
卑南族的男性年齡組織與部落會所是政治組織的基礎。男子年齡階級制度,貫穿了生產、祭祀、軍事等各種活動,發揮積極的社會職能與效益。
4.會所制度:
卑南族的年齡階級組織最重要的就是會所制度。會所是整個部落公共事務的推動中心,為男子年齡階級的訓練、教育場所,也是軍事組織中心和部落財產單位,嚴禁女性進入。
5.會議組織:
卑南族的社會組織及制度很完整:
(1)部落會議:
為全部落長老為主體的會議,大都在會所內舉行,凡關於戰爭、集體出獵都要舉行部落會議;但祭祀與農耕問題,在大頭目家舉行,由女性家長參加討論、決定。
(2)會所會議:
關於戰爭、防衛、青年訓練、漁獵等集體性之事務,先由部落會議開會決定之後,各會所再召開會議,討論如何付諸實行。
(3)亞部落會議:
為卑南族所特有的會議組織,關於農事祭儀、犯罪、道路修築等問題,皆分為南北兩個部落各別舉行。
(4)宗族會議:
凡是親族內部的問題,例如婚姻、財產繼承、族人子弟犯罪等,都可在宗族會議上解決。
(五)宗教信仰
卑南族除祖靈之外,還有自然神,但有時與祖靈相接合。卑南族的傳統宗教十分盛行,目前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病、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
(六)祭典儀式
1.除草祭:
原先是卑南族婦女為求好收成組成除草團,以團隊工作來完成農事,後來因為社會型態的改變及讓傳統文化能夠傳承,改以舉辦除草祭的方式,來提醒卑南族人勿忘本。
2.海祭:
祭祀祖先的儀式,至於確定的日期,則由部落的長老們商議後決定。
3.收穫祭:
傳統的收穫祭的活動已無法得知原貌,至於確切的時間與活動的內容,則是經由族人們共同開會決定。
4.大獵祭:
大獵祭是大狩獵祭的簡稱,大獵祭乃在完成卑南族成年男子的晉級儀式。
5.聯合豐年祭:
自1989年開始舉辦的聯合豐年祭,目的在找回卑南族的傳統文化、促進卑南族人的團結,以使卑南文化得以傳承下去,綿延不絕。 
6.少年猴祭:
少年猴祭是歲時祭儀之首,猴祭辦理後,其他祭儀才得以展開。猴祭為卑南少年的成年禮,是少年集會所最重要的訓練活動,藉以訓練少年們的膽識、服從與應對進退等人格。
7.發祥地祭祖活動:
「陸發安」位於太麻里鄉三和村西旁,是卡地布始祖登陸發詳的地方,為感念始祖及歷代祖先之恩澤,每年3月至陸發安發祥地舉行祭祖暨歌舞追思活動。
8.小米收穫祭:
為卡地布最盛大的祭典,每年7月11日至7月17日辦理,除依傳統進行青年體能訓練、晉級儀式及歡樂歌舞外,並同時舉辦生活文化產業有關活動。
9.狩獵祭:
亦稱「戰祭」,為早期獵敵首後之祭儀。
10.除喪祭:
每年1月1日辦理;當日部落男子隨同司祭長至喪家驅邪祈福,並由青年會成員以獨特之除喪歌舞慰問喪家,藉由部落群體的關懷,發揮人溺己溺之傳統美德。
11.潑水祈雨祭:
小米播種後,若長期不下雨,影響作物生長,即由司祭長召集族人舉行祈雨祭。

魯凱族(Rukai)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人口約12,604人(102年06月數據)。傳統社會組織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部分,貴族享有神話上血緣之優越性及土地所有權之經濟特權;平民則以發展個人領導能力,農產豐儲以及通婚等方法來提昇地位。繼承方式以長男為主。
(三)地理分布
魯凱族主要分布於台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東興村等地。
(四)文化特質
1.魯凱族與排灣族文化之差異:
魯凱族因與相鄰的排灣族逐漸同化,所以日本學者起初將兩族視為同一族群。魯凱族事實上與排灣族仍有差異,例如:
(1)魯凱族人不舉行排灣族的「五年祭」。
(2)排灣族不論性別行「長嗣」繼承制;魯凱族則為「長男」繼承制。
(3)喪葬不採蹲踞曲肢葬,而採側身葬或直放葬。石板所築之墓穴的形式,或屍體埋葬時的姿勢,都不相同。
2.會所制度:
在魯凱族的會所制度中,以大南社的會所制度最發達;在廣大的台東平原上,魯凱僅大南一社,面對人數眾多的異族(阿美、卑南、排灣)勢力環繞之下,必須有強大的軍事組織以求生存,會所因運而生,會所裡的各種階級有各別的權力、義務和應遵守的事項。
3.階級制度:
魯凱族將社會群體區分成貴族、世家和平民各級。分級如下:
(1)頭目:
頭目分為當家頭目(世襲制)、小頭目(貴族階級)。
(2)貴族:
為大頭目的近親,又分為二頭目及其他小頭目。可以耕種土地不必納稅。貴族的地位是世襲的,有宗譜上的次序決定繼承權。
(3)士:
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為有特殊功績的平民或有特殊才能的村民。
(4)平民:
多為佃農,向大頭目租地耕作。
4.聖物敬崇:
(1)百合花之神聖性:
百合花在魯凱族的傳說中與祖先的起源有關,因而有神聖的地位。
(2)百步蛇、雲豹的敬重:
在魯凱族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於百步蛇的傳聞,如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這與排灣族對百步蛇的觀念十分接近。
(五)宗教信仰
1.祖靈崇拜在本族為基本信仰,其中屬於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敬重祭祀的對象。
2.魯凱族的信仰體系屬泛靈信仰,認為萬物都有精靈或是神靈居住其中,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與命運。
(六)祭典儀式
1.小米收穫祭:
每年8月15日左右,是魯凱族年舉辦一年一度豐收祭的日子,收穫祭是魯凱族最重要的農耕禮儀祭典。
2.買沙呼魯祭:
魯凱族的十三歲少女到結婚前,皆要進入女青年會接受買沙呼魯年祭感受傳統禮俗內在的精神意義。 
3.搭巴嘎饒望祭(黑米祭):
林鄉多納村的西魯凱族人,在每年的小米收穫祭之後,會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搭巴嘎饒望祭,也就是俗稱的黑米祭。

鄒族(Tsou)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1.又稱曹族,目前人口約有7,051人(102年06月數據)。社會組織以嚴格的父系氏族組織及大、小社分脈聯合之政治性組織為主,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為中心,稱為「庫巴」,結婚前的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同時接受訓練,而女性則禁止進入。部落的祭儀以「戰祭」為最重要,其中整修會所、修砍神樹、迎靈、娛靈、送靈之祭儀過程繁複,音樂性及節奏性最為人稱道。
2.Tsou在鄒族的語意上,泛指「人」的意思;也可相對性的表示與另一種族不同的族群;另又指「活著的人」,相對於「死去的人」。
(三)地理分布
現今主要分布在阿里山一帶之外,還有少數聚落分布在高雄、南投二縣境內,與布農族人混居。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合稱為「北鄒」;而分布於高雄縣桃源鄉及三民鄉兩鄉者,稱之為「南鄒」。
(四)文化特質
鄒族的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構成,而定居在一個固定地區的地域團體,其中心部落稱為大社,為最先形成的聚居單位,以會所為組織中心。一切重要部落事務皆由部落會議來通過決定。
1.社會組織:
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1)大社(hosa):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
(2)氏族(aemana):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3)聯合家族(ongo-no-emo):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4)單一姓氏族(emo)︰例如特富野社的安家是本家,由安家分出武家與洋家。而鄭家與田家又是安家的養子,因此安、武、鄭、洋、田等五家為同一氏族,不得通婚。由聯合家族推派的長老共同主持長老會議是鄒族部落的最高決策單位。
2.階級制度:
鄒族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1)頭目(peogsi):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
(2)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有時可能是頭目,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征帥。
(3)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3.公有制度:
在傳統的經濟生活主要是以山田燒墾的方式耕作,族人在對燒墾用地、獵場和漁場的管理方面,仍然是維持公有制。由於是採取共有共享的制度,所以「部落公法」就是很重要的依據。
4.聚會所(Kuba):
Kuba是鄒族進行祭祀儀式的重地、長老會議的開會場所、部落公共事務的公告處、男子教育訓練的中心、男子出征狩獵的集散之所。
(五)宗教信仰
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命運之神、獵神、土地之神、粟神、家神、社神等。
(六)祭典儀式
1.播種祭(Miyapo):
鄒族的生活祭儀中,排在一年之始的是播種祭,也就是說鄒族人以播種小米的祭儀來迎接一年的到來。
2.收成祭(Homeyaya)小米收穫祭:
屬於家族性的祭儀,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年。
3.凱旋祭(戰祭)(Mayasvi):
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個別舉行,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在以前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一是出草歸來、二是重建會所、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如有重大變故、不順遂之事)。
4.子安貝祭(Miyatjgu):
其原意接近祖靈祭。

賽夏族(Saisiyat)

(一)核定時間
民國43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族群簡介
人口約有6,272人(102年06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氏族團體傳統各有其圖騰象徵物。清領時期紛改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如「風」、「日」、「夏」等姓,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
(三)地理分布
1.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2.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河、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
(四)文化特質
1.社會組織:
(1)南、北賽夏族各有頭目一名,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依實際生活及宗教活動的需要,而分為家戶、家族、祖靈祭團、姓氏祭團,其中家戶是舉行播種祭時的活動單位,家族則為各部落內掃墓和祭祖時的活動單位,祖靈祭團則是各姓氏部落性的祖靈祭活動團體,姓氏祭團則是指少數掌有全族性祭儀司祭權的姓氏所組成之超部落的活動團體。
(2)賽夏族是典型的氏族社會,氏族是民族活動的基本單位,掌握氏族樹木便能看出民族活動的動員規模。
2.紋面與紋身:
代表賽夏族青少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增加美麗和英俊的裝飾,以吸引異性。賽夏族流行的紋面分為三種:額紋、頤紋及胸紋。
(1)額紋:男女皆用額紋,刺於前額中央的地方,長約七、八公分,寬約一公分。
(2)頤紋:僅限於男性,刺於下頷中央。
(3)胸紋:賽夏族男子獵過兩個首級,才有資格紋之,以表彰其勇武。
3.音詞反覆的祭歌:
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節。
4.多重語言:
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環境的需求,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
(五)宗教信仰
傳統上矮靈祭是分做南、北兩個祭團舉行,整個祭儀分成五大部分,包括有迎靈、延靈、娛靈、逐靈和送靈。除了傳統的祭儀之外,也深受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像土地公、三山國王和祖先崇拜等,賽夏族也有類似漢人「公媽牌」的「阿公婆」祖先牌位設於每家廳堂。 
(六)祭典儀式
1.矮靈祭:
兩年一次的矮靈祭典,是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賽夏人叫這祭典叫做「巴斯答愛」,時間在農曆的十月,每兩年舉辦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每到這時候, 
2.麻斯巴絡祭:
賽夏族一項相當特殊的生命禮俗,是指一生中最慎重的一次回娘家,向娘家報告嫁出去的女兒終於建立了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的禮俗。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