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時期

作者:陳奕凡

古文明時期

古文明時期

一、兩河流域古文明

(一)政治發展:
蘇美城邦(西元前3000年)、阿卡德人(西元前2400年)、巴比倫(西元前2000年)、亞述人(西元前十四世紀)、新巴比倫(即加爾底亞人,西元前626年)、波斯(西元前539年)。
(二)宗教-最具悲觀特性:
1.多神信仰:
(1)蘇美人具有多神信仰與自然崇拜。
(2)世上最古老的史詩《鳩格米西》,從其內容上記載可知,當時神祉與人類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3)兩河流域對於來生觀念的信仰很淡薄,持悲觀態度的宿命論。
2.猶太教:
差異    最早的一神信仰。
唯一真神    耶和華。
經典    
舊約聖經。
影響    
嚴格的一神信仰完全成形。
耶和華由狹義的「以色列的唯一神明」轉變成全世界的唯一主宰。
(三)文字起源:
楔形文字    蘇美人的楔形文字為古代兩河流域最早發明的文字。
閃米語系    包括亞述、巴比倫、以色列及阿拉伯等民族。
(四)成就:
六十進位法    由蘇美人所發明,對後世影響很深;例如現代計時以1小時為60分鐘,1分鐘為60秒,也是受蘇美六十進位法影響。
漢摩拉比法典    兩河流域地區最早的法典,其中多半屬各種買賣的契約,其說明了兩河流域具有重視法律的傳統。

二、埃及尼羅河古文明

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一)政治發展:
可分四個王國階段:
遠古時代
(西元前3100~2700年)    已有象形文字和陰曆。
古王國時代
(西元前2700~2050年)    法老的王權極為崇高,是國家的統治者。
埃及人相信來世,故將遺體製成木乃伊以保存肉體並建造金字塔作為法老王陵墓。
中王國時代
(西元前2050~1575年)    貴族勢力抬頭,注重水利,開鑿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新王國時代
(西元前1575~1069年)    進入帝國時代,開始向外擴張,勢力遠達兩河流域。
(二)主流文化的改變:
(三)宗教觀:
多神信仰,相信有來世,來世是此生的延續。
早期信仰    埃及人自古以來相信許多事物皆具有神性,許多神祉皆具有獸類的形體,並且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的神明信仰。例如孟斐斯的太陽神、底比斯的阿蒙(Amon)神。
中王國時期    中王國時期以後,奧賽利斯(Osiris)的信仰勢力範圍與影響日益強盛。奧賽利斯為「陰間之神」,象徵著「死後審判與來世觀念」。由「亞努比斯」(Anubis)引領死者至奧賽利斯面前接受審判。
(四)古埃及的社會結構:
最上層    國王。
中層    為官僚組織(以宰相為首)與教士階級,而大祭司力量可與國王抗衡(新王國之後)。
下層    工匠與農夫。
(五)成就:
1.文字與文學:
古埃及人創造出一套「象形文字」,至埃及中王國時期發展出許多詩歌和故事性的文學作品,內容大多與宗教信仰有關。
2.建築:
金字塔    舊王國時期興建許多巨型建築,金字塔為此時期代表,做為國王的陵墓。
雕刻    人面獅身像、山壁上的國王肖像。
科學    數學    由於建築金字塔與農業的需求,埃及的數學計算發展的很早。
    曆法    尼羅河定期規律氾濫,遂以氾濫週期制定出曆法。
    醫學    因製作木乃伊而對人體解剖有詳細的記載。

三、印度恆河古文明

(一)政治發展:
哈拉巴文明    印度河文明出現於西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因哈拉巴遺址而得名。
阿利安文明
(吠陀文明)    約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印歐民族的一支遊牧民族,阿利安人由東北方侵入印度河流域,甚至擴展到恆河流域,建立起新文明。阿利安人最早過著遊牧生活,進入印度後,方開始定居發展農業。
孔雀王朝    西元前4世紀,印度人驅逐了馬其頓軍隊,建立起孔雀王朝,至前3世紀阿育王即位,國勢強盛,除了印度半島南方外,幾乎統一了全印度半島,是印度有史以來的大帝國。阿育王信奉佛教,將佛教奉為國教,並向外派出使節團傳教,佛教因此由地區性宗教轉變為世界性宗教。
(二)宗教:
1.婆羅門教:阿利安文化的宗教信仰。
經典    梨俱吠陀經,「吠陀」即智慧,阿利安人早期以梵文撰寫各種與祭祀相關的韻文,集結成書。
主神    婆羅門,是代表永恆與無所不在的唯一主宰,是所有生物靈魂的根源。
階級    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
2.佛教:
創始人    釋迦牟尼
主張        涅盤:沒有痛苦、快樂、無人、無我的寂滅境界。
    人皆可成佛:打破了婆羅門教的階級觀念。
全盛時期    孔雀王朝之阿育王時代(西元前273至前226年),約於我國漢代,佛教轉化為正式經典的起源。
分裂    阿育王提倡佛教時,以大乘佛教為主,結果使小乘佛教南遷。
流傳        大乘佛教:經北方傳入中國與日本。
    小乘佛教:由南方傳至錫蘭和東南亞。
3.印度教:
復興    復興後的婆羅門教,對不同的教派持寬容並存的態度。
理想人生的
4大階段    修習經典、成家、出家隱居、棄絕人世。
著作    法律    《摩奴法典》。
    史詩    《羅摩耶那》、《摩訶婆羅多》,其中《摩訶婆羅多》被公認為是全世界篇幅最長的史詩。
(三)種姓制度:
古印度阿利安人統治印度初期,為了保持其政治地位,故將社會以「種姓」區分。發展到「吠陀時期」,逐漸建立起一套森嚴的社會階級制度,稱之為種姓制度,將人民分為4大階級:
婆羅門    教士階級,包括僧侶。
剎帝利    武士階級,包括王宮貴族。
吠舍    即平民階級,農工商等社會生產需求。
首陀羅    奴僕與奴隸。
(四)數學上的成就:
1.首先發明了零的觀念。
2.創造了代數學。

四、波斯文明

(一)政治發展:
約在西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人脫離兩河流域政權的控制,建立起波斯帝國,版圖最大時,西濱地中海,且深入埃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之帝國。
居魯士二世    推翻米提,征服了新巴比倫帝國,史稱居魯士大帝。
大流士二世    遠達印度,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史稱大流士大帝。
統治方法    兼容並蓄,採開明懷柔手段,以及對各地宗教的尊重。
行政制度    行省制,因地制宜,由國王指派省長統領之,並貨幣統一,促進商業發達。
(二)宗教:
古波斯人的信仰稱為「祅教」,「祅」意為天意所授。
瑣羅亞斯德    又譯查拉圖斯特拉,祅教的創始人。
善惡二元論    善神    阿胡拉馬茲達,宇宙唯一主宰,代表光明。
    惡神    阿利曼,代表黑暗。
拜火教    祅教徒崇拜聖火,認為火是光明的象徵,因此也被稱為拜火教,於西元6世紀傳入北魏。
經典    《阿維斯陀》,意即知識,記述瑣羅亞斯德之生平與其教義。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