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與證券評價

作者:林二元

債券與證券評價

股票之評價


壹、不同價值之特性

普通股面值    又稱為面額(Par Value,Face Value)股票每股之票面金額。在台灣,股票之每股面值為10元,每張股票1,000股,不足1,000股者稱為零股(Odd Stock)。
普通股帳面價值    即股東權益之帳面價值(Book Value,Carrying Value),也就是公司的淨值,或者為普通股股東權益。將普通股股東權益除以流通在外股數,則為每股淨值,或每股帳面價值。
普通股市價    透過市場供需決定。市價主要取決於市場對公司營運表現之評估。
清算價值與重置成本    將公司所有的資產全數出售,且償還負債後之剩餘價值,可視為公司合理股價之下限。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為重新購置相同條件之資產,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可與市價進行比較市價與重置成本之比率,稱之為Q比率。
股票價值之評估
一、報酬率之基本概念
股利分配收益
股利分為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現金股利是公司直接將盈餘,以現金分配給股東,股票股利則是公司配發股票給股東。
資本利得
即股票賣出時的價格,高於買入成本價的差額買低賣高為賺取資本利得的方法。
報酬率
投資總報酬=股利+資本利得(或資本利損)
投資報酬率=[股利+資本利得(或資本利損)]/投資成本
二、固定股利模型(股利零成長)
若銀行定存概念中的固定年利率,套用在股票上,利率就成了股東的必要報酬率,簡稱折現率,以K表示。公司發放固定股利,就等同於銀行定存的固定利息,以D來代表。所以,股票的合理價格,就是以D/K計算,以P代表股價
P=D/K
P:股價
D:固定股利(零成長)
K:折現率(必要報酬率)
由於特別股股利,為固定股利,因此固定股利模型,可套用在特別股合理價值的評估。
 K即為CAPM中的E(Ri),因此K可用CAPM求算。
三、股利固定成長模型(高登模式Gordon)
有些公司願意讓股東在下一年度賺更多的股利,此時公司便決定下一年度增加股利發放的幅度,這個幅度就是股利的成長率g。若股利依照特定的成長率增加,則股利成長率亦會影響股票合理價格的評估:
P= (D_0 (1+g))/(k-g)=D_1/(k-g)
P:股價
D0:本年度股利
D1:下年度股利
K:折現率(必要報酬率)
K>g
算式的原本樣貌為:
K=D_1/P  + g
即股東的必要報酬率,等於股利報酬率再加上資本利得收益率(成長率)!
四、成長率的評估
g=ROE × b
=ROE × (1-d)
=ROE × (1-D/E)
其中d=D/E——股利發放率(每股股利發放金額,佔每股盈餘的比重)
g:盈餘成長率(股利成長率)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
1-d:盈餘保留率b(公司自行保留不對外發放之盈餘,佔每股盈餘的比重)
(每股盈餘-每股股利)/每股盈餘
五、本益比評價模式
股票目前的每股市價或每股本錢,與每股盈餘之間的比率。
本益比= 每股市價/每股盈餘
股票的每股市價,便可從每股盈餘以及本益比推算出來,即:
每股市價=本益比 × 每股盈餘
六、市價淨值比推算
所謂淨值,就是股東權益的價值,將這個價值除以流通在外股數,可求得每股淨值。
市價淨值比(P/B)=每股市價/每股淨值=每股市價/每股股東權益
=每股市價/每股盈餘×每股盈餘/每股淨值
=本益比×每股盈餘/每股淨值
七、市價營收比推算
營收為營業收入的簡稱。在評斷公司的營收高低時,都會以銷貨淨額為評斷標準。
市價營收比= 每股市價/每股銷貨淨額
八、股利成長模型與本益比的運用
本益比= 每股市價/每股盈餘=P/E=(D/(K-g))/E
=((d×E)/(K-g))/E=d/(K-g)
九、成長型與價值型股票
成長型
未來成長空間或發展潛力頗高的類股,該公司之盈餘,主要用來進行成長性的投資,導致現金股利之發放偏低,但市場上對於該公司發展前景的預期,為帶動股價走勢的主因,故該類股票之市價,高於其他成長潛力較低的類股,使得本益比較高。所以,現金股利發放率較低,股價比其他類股高之下,「資本利得」就成了主要報酬來源。簡單說,具備以下特色:
1.受市場預期的影響大,使股價波動幅度高,投資風險提高。
2.股價偏高,本益比及市價淨值比亦高。
3.現金股利發放少,故保留盈餘率高,盈餘成長率亦高。
價值型
發展規模及成長空間,已趨於成熟且固定的類股,成長潛力較為有限,市場上對該類股未來的股價表現,不會有太高的預期,故股價相對平穩,波動幅度較小,本益比較低。由於進行成長性投資的機會較低,因此用以進行投資活動的金額較少,現金股利發放金額較多,使股利發放率較高,「現金股利」成了主要報酬來源。簡單說,具備以下特色
1.股價波動幅度小,投資風險較低,適合保守穩健的投資人。
2.股價平穩,使本益比低,市價相當於淨值。
所以,當景氣佳,股市呈多頭走勢,可偏重在成長型股票;反之,當景氣由盛轉衰時,應投資價值型股票。


股票基本分析


壹、何謂基本分析

所謂基本分析,就是針對影響股票真實價值的基本層面,進行預測與評估,進而做為該股票是否適合投資之參考。一般而論,其基本層面大致可分為:公司面、所屬產業面,以及總體經濟面等,藉此判斷公司的營運獲利表現,並推測出未來合理的股價走勢。

貳、何種因素會影響股票

主要的影響因素不外乎:
一、經濟因素
如利率與匯率的變動,景氣優劣等市場性的因素,以及整體產業的供需狀況,即<市場風險>或<系統性風險>。此外,亦包含公司盈餘、股利政策,財報績效等<公司個別風險>或<非系統性風險>。
二、政治因素
政局穩定與否,會對股市造成影響。
三、技術面
特定股票之成交量價波動,會如何影響股價走勢,以及該採取之策略為何。

參、基本分析的使用

一、由下而上分析
首重個別公司因素,在逐步往上朝總體面的方向分析。
二、由上而下分析
首重總體經濟因素,在逐步往下朝公司面的方向分析。

肆、總體經濟分析

一、政策指標
(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1.財政政策:
政府利用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稅的方式,影響國民所得,以期達到經濟成長,提高就業的目標。
(1)寬鬆的財政政策:
例如政府公共建設支出增加,或減稅的方式來刺激內需,此時失業率下降,加上賦稅成本降低,使國民所得增加。而在所得成長的情況下,民間的投資與消費意願亦增加,資金需求提高,導致市場利率上升。
(2)緊縮的財政政策:
例如政府公共建設支出減少,或增稅的方式來降溫景氣,此時民間須負擔的賦稅成本增加,使國民所得減少。而在所得減少的情況下,民間的投資與消費意願亦降低,資金需求減少,導致市場利率下跌。
2.貨幣政策:
央行透過貨幣管理工具,以控制貨幣數量的流通,達到穩定經濟發展的目標。而央行用以控制貨幣供給所使用的工具有:
(1)調整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為一般商業銀行向央行融資的貸款利率,若央行將此利率提高,則銀行向央行融資,將越行困難,使未來商業銀行可貸放至民間的資金額度,也隨之減少,繼而達到減少貨幣供給的目的;反之,若央行將此利率降低,則銀行向央行融資,將較為容易,最後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目的。
(2)調整存款準備率:
存款準備率為各銀行必須從所收受的存款中,提撥至央行寄存的比率,且存款為各銀行用來放款的資金來源!若央行將此比率提高,則銀行對外之可貸放金額,也隨之減少,繼而達到減少貨幣供給的目的;反之,若央行將此比率降低,則銀行對外之可貸放金額,也隨之增加,最後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目的。
(3)公開市場操作:
此為三種工具中,最常為央行所使用的管道。若央行希望增加貨幣供給時,會在公開市場上,買入金融債券或國庫券,等於將資金注入市場上,藉此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果;反之,若央行欲減少貨幣供給時,便在公開市場上賣出金融債券或國庫券,等於將資金從市場上收回,藉此達到減少貨幣供給的效果。
(二)貨幣供給
若將銀行的對外放款業務,當作是貨幣供給的行為,則貨幣供給額即全國可以用來進行貨幣創造(對外放貸)的資金總額!而貨幣供給額主要分成三大類,且三者間具有前後因果關係:
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M2=M1b+準貨幣(各類定存+郵政儲金轉存款+外幣存款+附買回條件公債+外國人持有之本國貨幣)
 通貨淨額:目前流通在市面上(不含金融機構存款)的本國貨幣總額)
此外,若中央銀行今天釋出200億的資金到民間市場上,則最後創造出來的貨幣供給,就不會只有200億元,這是因為金融機構還會將這200億元,透過不斷貸放的方式,創造出比200億元更多的貨幣供給。所以,最後在市場上所創造出來的貨幣數量,與當初央行釋出金額,兩者間的倍數差異,稱之為<貨幣乘數>,而央行所釋出的原始資金,就叫做<貨幣基數>或<強力貨幣>。
貨幣供給=貨幣基數(強力貨幣)×貨幣乘數
(三)國民所得
「平均國民所得」以及「國內生產毛額GDP」,代表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
1.國民所得(NI)
講到所得,一般人會從「收入」的角度來解讀。事實上,國民所得的意義,必須分成三個層面來解釋:
(1)所得層面:
經濟體系在一年內的各項要素所有者,透過對生產活動的參與,繼而獲得之報酬總和,如工資、利息、租金之總計。
(2)生產層面:
經濟體系在一年內之各項生產因素所產出的最終財貨及勞務,其成本淨值的總和。
(3)支出層面:
經濟體系在一年內,購入上述最終財貨及勞務,所支出之貨幣總額。
2.國內生產毛額(GDP)
代表經濟體系在一年內生產財貨勞務之總市值。
(1)以生產面計算:
GDP為經濟體系中所有產業之產值加總,而在GDP中又以製造業的產值所佔比重最高。
(2)以支出面計算:
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其中:出口-進口=輸出入淨額
(四)景氣指標
景氣指標主要分成前、中、後三類。
1.領先指標
(1)股價指數 (2)台灣地區房屋建築申請面積 (3)躉售物價指數 (4)貨幣供給M1b (5)海關出口值 (6)製造業新接訂單指數(指耐久財) (7)製造業每月平均工作時數 
2.同步指標
(1)票據交換金額 (2)工業生產指數 (3)製造業生產指數 (4)製造業銷售值  (5)製造業每月平均薪資 (6)國內貨運數量
3.落後指標
(1)勞工成本 (2)公司獲利 (3)失業率 (4)失業人數 (5)失業持續天數
 只要與「失業」有關的項目,都屬於落後指標!
(五)景氣對策信號
主要有5種燈號,且有各自代表的景氣分數:
1.若景氣對策信號由黃紅燈轉為紅燈,則政府應適度採取緊縮政策,防止因景氣過熱所可能造成之通貨膨脹。
2.若景氣對策信號由黃藍燈轉為藍燈,代表景氣大幅衰退,則政府應適度採取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成長。
(六)景氣週期與股價走勢
股價指數為一國景氣的領先指標,換言之,景氣即將轉好或轉壞,由股價指數便能看出端倪。
1.景氣循環又稱之為景氣變動週期,整個週期包含以下階段:谷底復甦繁榮高峰衰退谷底,而景氣優劣的判斷,便是以GDP為評斷標準。
2.股價指數之所以為景氣的領先指標,即代表整體股價循環的腳步,常領先於景氣循環。要是已能夠明顯感受到景氣開始衰退,那麼股價指數早就已經開始下滑。當景氣由衰轉好時,股價指數便早已提前走升,因此,股價指數波動,亦可算是對未來景氣走勢的預測或提前反映。
(七)利率與股價走勢
<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或是資金的取得成本!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以多為俗」,當貨幣供給增加,投資市場上的資金寬鬆時,則資金的取得成本降低,故利率<下跌>,企業的營運成本可望減少,使得股價<上漲>;反之,當利率<上漲>時,代表資金的取得成本提高,未來企業的營運成本恐增加,使股價<下跌>。其中,當利率之變動時,反應較為敏感的產業為金融保險業,以及素有「火車頭產業」之稱的營建業。
(八)匯率與利率
當本國貨幣貶值時,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出口商品相對便宜,較其他國家有價格競爭優勢,故本國貨幣貶值有利出口;反之,當本國貨幣升值時,代表本國貨幣的購買力提高,以本國貨幣購買進口商品,成本較以前便宜,故本國貨幣升值有利進口。
1.利率平價理論
兩個國家的資產,可完全替代,導致兩國的利率差距,將會影響兩國間的均衡匯率,其中利率較高的國家,其貨幣的遠期匯率,將存在<貶值>的壓力。這是因為利率較高的國家,將會吸引海外資金匯入該國,並購入以該國貨幣計價之金融工具,由於在海外資金轉換為該國貨幣時,會造成該國貨幣大幅升值,但接下來只要該國的利率相對偏低時,就會立刻使當初匯入的資金,又立刻大舉匯出,造成該國貨幣大幅貶值!因此利率較高的國家,其貨幣在未來有較大的<貶值>壓力。
2.購買力平價理論
通貨膨脹率越高的國家,其物價水準亦偏高,因此該國之貨幣購買力降低,使該國貨幣變得不值錢,長期而論將導致貨幣<貶值>。

(九)通貨膨脹
1.定義:
物價水準連續不斷上揚,導致貨幣購買力持續下降的現象。而造成通貨膨脹的起因,主要分成<需求拉動型>,以及<成本推動型>。
(1)前者係因為景氣過熱,經濟體系的總需求不斷增加,且遠大過總供給,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導致物價連續上漲。
(2)後者係因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使得經濟體系的總供給持續銳減,導致物價連續上漲,如國際油價及原物料價格上升,都會導致產出減少,繼而推動民生物價上漲。
2.物價指數:
所謂的物價,指的是消費者物價,又叫做零售物價。由於物價的起落,關係到一國經濟是否存在隱憂,因此,我們特別將物價數據,區分並換算成<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及<躉售物價指數WPI>,其中:
(1)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又叫做<生活成本指數>,係以消費者日常中較具代表性的消費商品為估算對象,所求得之加權平均物價水準,藉此了解一般民生物價的波動狀況,包含日常生活中之食衣住行等各項支出,又以「居住類」佔CPI的比重最高,故CPI受居住類總支出的影響程度最高。
(2)躉售物價指數WPI
又叫做<生產者物價指數>,係以生產事業買賣的原物料價格為估算對象,所求得之加權平均物價水準,藉此了解本國生產事業總產出成本之增減狀況。
通貨膨脹是到目前為止,即使是自由經濟頗具歷史的歐美國家,也無法研發出特效藥!還有另一種也是目前所有的經濟體系,都不願患得的重病,就是<失業率>,其計算方式為:失業人數/總勞動力。要是把這兩個重病加起來,就是所謂的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失業率+通貨膨脹率
(十)產業分析的要點
投資股票,在分析哪一檔股票是否可以投資前,更應先評估這檔股票所處的產業,未來的前景為何,因為產業前景的好壞,關係到這個產業是否有投資的價值。每一種產業,都有它優勝劣敗的週期,透過下圖便可了解產業的生命週期:
1.週期各階段之意義:
(1)草創階段:
公司尚處於萌芽起步階段,因存有極大之發展空間,急需大量資金注入,投資該公司係「高風險伴隨高報酬」。
(2)成長階段:
已於市場上取得立足之地,產品已開始為市場所知,公司獲利能力出現明顯成長,此時投資該公司係「低風險伴隨高報酬」。
(3)成熟階段:
營收獲利規模趨於穩定,不再有太大之變動,投資該公司係「低風險伴隨低報酬」,且投資該公司股票之主要報酬為「現金股利」,非「資本利得」。
(4)衰退階段:
營收及利潤開始呈現衰退,此時該公司之股票,不適合繼續投資。
2.競爭因素分析:
目前評估產業競爭力時,最關鍵的評估要素,稱之為<波特五力分析>:
(1)新競爭者的威脅:
若是市場的進入門檻越低,則欲搶食該市場的新競爭者就越多,對整體產業發展及企業獲利而論,恐有負面影響。
(2)現存競爭者威脅:
目前的競爭者越多,越容易使市場陷入惡性競爭的局面,使得企業的獲利銳減,不利於產業發展。
(3)供應商議價能力:
若上游供應商之議價能力越強,則越不利於該產業未來成長。
(4)買方議價能力:
若產品買方之議價能力越強,則越不利於該產業未來成長。
(5)替代品的威脅:
若其他替代產品的種類樣式越多,則產品本身的被取代性就越大,不利於該產業。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