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決策的陷阱

作者:邵康企業管理大意

個人決策的陷阱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由於現實是自己的創造出來的,因此人通常用最熟悉的自己來想像其他人,甚至是其他物體(未必是人類)。另有一類似的概念:自我參考準則(Self reference criterion, SRC)。意指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價值、文化、習慣等投射在他人身上。

對比效果(contrast effect)

個人在決策時,都會出現自己的參考點,參考點的好壞影響了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此時對比效果就會產生。

容易取得的優先(availability heuristic)及近因誤差(Regency Error)

人對於剛發生的事物比較容易記得。如果有兩個候選人,做了相同的九件對事及一件錯事。一個先錯後對,一個先對後錯,人在選擇時比較會比較容易偏好哪個先錯後對的人。

逃避立即的懲罰

人會設法控制結果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期望事情到最後還是會跟自己想像的ㄧ樣,而且不願面對立即的懲罰,所以我們常會見到人能拖就拖。

尖角效應(Horn Effect)

考評人因為某種特殊的觀念,而低估了受評人的能力。

趨中傾向(Central Tendency)

考評者因為難以區分受評人間的績效差距,使得分數都集中於中間區段,無法顯示區別效度。此種現象的產生,多半是因為考評者不瞭解受評人或是不願意得罪受評人。

常誤(Constant Error)

考評者在評定分數時,全部都給太高或者全部都給太低。常誤因素的誤差是因為考評者的評估標準不同,而不是來自員工自身的表現。

下錨偏差(Anchoring Bias)

指決策受到我們最先獲得之資訊的誤導,就好像錨放下就定位後,船便不再移動來做比喻。

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

成功是自己好,失敗是別人造成的。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