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4

作者:陳毅弘x陳亦凡x龍玉雲

中國歷史-4

隋唐盛世

一、政治制度

1.官制:
(1)中央行政組織:
A.三省分權制: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權。至唐,始趨完備。
(A)中書省:決策機構,主掌制法出令,長官是中書令。
(B)門下省:審駁機構:掌審核和封駁,長官為侍中。
(C)尚書省:執行機構:綜攬全國政務,長官為左右僕射。
(D)尚書省下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B.宰相多人並置制:
(A)政事堂:諸宰相合議於政事堂。
(B)入議政事:制度而言,三省長官皆宰相,但初期實際大權,在於中書令及侍中手中,之後尚書僕射及其他官員須有「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銜,即可入議政事。
(2)地方行政組織:
A.隋代:州縣二級制。
B.唐代:道州縣三級制,唐初分天下為十道。
2.兵制:
府兵制    屬徵兵制,隋唐兵制乃沿襲北周府兵改良而成。府兵是唐前期主要的軍事力量。
(1)北周府兵:兵民分籍。
(2)隋唐府兵:納入戶籍,兵民合一。
折衝府    是為唐代兵區,以關中最密集。
「番上」    征戰之外,府兵還須應調入京宿衛,謂之番上。
彍騎    原稱做長從宿衛。
(1)設立:開元年間,玄宗因府兵不能按時番上,另行招募而成。
(2)意義:從此府兵制變為募兵制。且是關隴集團時代結束之表徵。
禁兵    天寶以後,天子僅有禁兵,兵制大壞。五代兵制亦以禁軍為主。
3.田制與賦役:
(1)均田制(隋唐田制):
A.隋代:丁男受露田八十畝,桑田二十畝,婦女受露田四十畝。
B.唐代:改露田稱口分田,桑田為永業田。均田並不是全國普遍實行的制度。
(2)租庸調法(唐沿襲隋制):
唐初均田制配合租庸調法,政府收入穩定,為唐初的盛況奠基。
A.租(田租):每丁歲納粟二石。
B.庸(服役):每丁每年二十日。
C.調(戶調):每戶歲納綾、絹、絁各二丈,綿三兩。
(3)兩稅法:
A.背景:安史亂後,戶籍散亂,租庸調制度破壞。
B.創立:德宗時,宰相楊炎創。
C.辦法:兩稅是指依資產多寡徵收的戶稅,以及按土地畝數徵收的地稅。每年分夏秋兩季徵納。
D.意義:政府的財政收入得到保證,為施行數百年的均田制畫上句點。
4.刑律:
(1)唐律疏義:高宗續修訂定唐律疏義,為後世歷代法律的模範,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律書。
(2)唐律特色:唐律觀念及精神為我國傳統刑律的特點,內容包含:
A.禮教觀念:為其基本中心觀念,其論刑,頗受尊、卑、貴、賤差別影響。
B.仁恕精神:審慎死刑犯,擴大減刑。
5.科舉:
(1)隋代:
A.西元587年,廢魏晉「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用意在摧毀門閥,集權中央。
B.首建進士科:煬帝時,為我國科舉制度之始。
(2)唐代:
A.取士途徑:
(A)生徒:由學館挑選。
(B)鄉貢:州縣貢舉。
(C)制舉:天子詔徵。
B.分科考試:
(A)生徒、鄉貢,須送禮部考試。
(B)科目以明經和進士較重要,但以後者最受重視,考試要加考詩賦。
C.五代時僅後周與南漢頒行科舉制。
(3)影響:
A.取才任官有較客觀標準。
B.仕途不為少數集團壟斷。
C.機會均等,社會階級漸漸消融。

二、社會與經濟

1.門第和階級:
(1)門第的沒落:
A.氏族志之撰寫:唐代抑制世族,唐太宗命大臣重撰之及下詔「禁賣婚」。唐高宗時也下詔禁止七姓十家自相為婚。明以當時官品高低定等級,欲以唐宗室和朝士為主體之新貴族集團對抗舊有士族。
B.起用私寵:玄宗時;倚任宦官:肅宗時,使士族地位每下愈況。
C.黃巢之亂:士族門第趨於沒落。
(2)隋唐社會階級:
唐律將人民分為「良」、「賤」兩大類。部曲為私家所有,沒有自己的戶籍。
A.良民:包括農工商,但工商及其弟子均不得應科舉。
B.賤民:
(A)雜戶:在各官司供驅使之人,有戶籍,可受田,但不得與士族通婚。
(B)番戶:供官司差使,無戶籍。
(C)奴婢:屬奴主財產之一種。唐代蓄奴風氣甚盛;五代時,蓄奴風氣始衰。
2.社會風氣:
(1)早期開放:隋唐時期社會甚為開放,具兩特點:
A.種族歧見甚淺:具華夷一家的思想。唐朝規定,外來人民若娶當地女子為妻,就必須留在境內。
B.胡風甚盛:尤以飲食、衣著和樂舞最明顯。
(2)安史之亂:亂事爆發前胡風盛行,爆發後華夷之防轉嚴。
3.隋唐經濟:
(1)隋代的建設:
A.設置穀倉。
B.營建新都:
(A)大興城:位於舊長安城東南,為文帝所建。
(B)東都:煬帝在洛陽舊城以西,營建新都。
C.修築長城。
D.開闢馳道:皆煬帝所闢。
(A)從榆林北境,東達薊城。
(B)鑿通太行山,貫通河北和山西,便利對東方的經略。
E.開通運河:
漕運狀況與用途:
(2)農業發展:
A.安史亂前:
(A)背景因素:統一與安定,農業發達。
(B)發達的直接原因:均田制的實施、農具的改良、水利灌溉的加強。
B.安史亂後(中唐以後):
(A)兵亂、割據使農業衰落。
(B)莊園制度的形成:均田制已徹底破壞,土地兼併,大量土地集中官宦、富豪之手。
(3)工業發展:以手工業為主,分官營與民營兩種。
A.紡織工業:以北方及四川為中心。
B.製瓷工業:以南方為主,其中以越州青瓷最為珍貴。
(4)商業發展:
A.對外貿易:
(A)出口商品:以絹帛、茶、瓷器為大宗。
(B)進口商品:以馬匹、皮毛、香料、珍寶為主。
(C)市舶司:設置於廣州,徵收關稅,管理海上貿易。
B.國內商業:
(A)公廨本錢:
在各官府均有設置,作用在貸與商賈,以取利息。
(B)飛錢:
又名「便換」,憲宗時發明,有如現在匯票。其影響北宋交子紙幣的產生。
(C)進奏院:
即駐京辦事處,專門處理商賈將錢兌換成錢券的機構。
C.重要大城市:
(A)廣州:依藉季風航行海船往來,設市舶司,徵收關稅管理海上貿易,是中國海關制度的起源。
(B)揚州:是當時的交通樞紐,製造業發達,且是金融中心,各地的胡商聚集於此。
(C)洛陽:商業興盛,花卉繁盛,可經運河,自揚州到洛陽。
(D)長安:唐都長安即隋代之大興城,是計畫都市,胡風盛行。
(5)南方的繁榮:
A.繁榮因素:
(A)六朝對江南的開發,為南方經濟發展奠基。
(B)唐安史亂後,北方殘破,政府財賦仰賴南方。
B.財稅收入:晚唐田賦以外的稅收,尚有:
(A)關稅:自中葉北方吐蕃、回紇侵擾之後,便移至南方海道。
(B)茶稅:茶產區,主要在江、浙和嶺南。
(C)鹽榷:收入最多,以江、浙一代為主。
C.憲宗元和年間,江南稅賦收入,已高達天下十分之九。

三、學術與文藝

1.經學:
(1)隋唐經學並不發達,東晉以後,經學分成南北兩派:
A.南派:宗魏晉人傳注,重清通簡要。
B.北派:宗晚漢經說,講淵綜廣博。
(2)隋代經學受南學影響。
(3)唐太宗時命孔穎達參酌南北經說編撰《五經正義》,做為明經考試的依據。
2.史學:
唐代史學有三項創始:
(1)官修正史:成為後代修史常例。
A.開設史館,命臣修撰。唐以前正史,多為私家著述。
B.代表:《隋書》、《晉書》皆為集體寫作。
(2)始撰典制史:杜佑《通典》,備述歷代典章制度,為制度史之祖。
(3)首部史學理論專書:劉知幾《史通》。
3.地理學:
(1)西域圖記:隋裴矩撰,始創地圖與地志合流的新體例。
(2)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編,是我國現存最古而完整的全國地志。
(3)朱墨分今古:德宗宰相賈耽,利用比例尺法繪製地圖,並以墨色標古郡國,朱色標今州縣,開創了後世以朱墨分今古的沿革地圖的畫法。
4.科技:
(1)天文方面:唐太宗時,李淳風用銅造渾天儀。
(2)算學方面:唐初王孝通撰《輯古算經》。
(3)醫學方面:隋末唐初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為集唐之前醫學集大成的名著。
(4)印刷方面: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時(西元868年)的金剛經。
5.文學:
(1)詩:唐朝為中國詩的黃金時代。
A.初唐名家:王勃、楊炯,仍受六朝艷風的影響。
B.盛唐名家:詩仙李白:為詩浪漫;詩聖杜甫:注重現實社會。
C.中唐名家:元稹、白居易,作風近於杜甫。
D.晚唐名家:杜牧、李商隱,詩風纖細艷麗之氣。
(2)駢文與古文:
A.駢文:隋唐文章沿襲六朝駢文,但多矯揉無內涵。
B.古文:針對駢文之改革:
(A)中唐以後,由於安史之亂及外來佛教之盛行,士人開始反省本土文化。
(B)首倡者:韓愈,並得柳宗元支持,主張恢復秦以前的散文標準,崇尚樸實。
(C)晚唐文章,艷風再起,古文復衰。
(3)傳奇:
A.即短篇小說,較前代筆記小說為長。
B.題材範圍:從志怪擴大到人情社會。
C.興盛原因:因與中唐以後文體解放(散文的運用)有關。
6.藝術:
(1)繪畫:
A.初唐:以人物畫為主流,與佛像畫的興盛有關。
B.盛唐:山水畫興盛。
(A)北派:李思訓之「金碧山水」。
(B)南派:王維之「破墨山水」,頗受禪宗影響。
(C)畫聖:吳道玄(字道子),善長山水人物。
C.五代十國:南唐徐熙特創沒骨畫法。
(2)書法:
A.書學博士:隋、唐皆有設置。
B.楷書:流行於玄宗之後,以顏真卿、柳公權為大家。
C.草書:張旭有草聖之稱。
(3)雕塑:
A.以造像為主,並以體態豐腴、神態安詳著稱。
B.敦煌千佛洞保存最多。

四、對外關係與交流

1.隋唐的對外經略:
(1)北邊的擴張:
A.突厥:
(A)隋唐時代,北方最強大的部族,為當時中國北邊大患。
(B)崛起時間:南北朝末期。為匈奴別種。
(C)盛衰:強盛是因中國的分裂與動亂。而衰弱之因則除了中國統一強大之外,其突厥內部的對立與不安更是重要的因素。
(D)領域:東起遼東,西迄裏海。
(E)隋文帝時,先使用離間政策,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然後又以遠交近攻之計,削其勢力,迫使其稱臣。
a.東突厥:占據大漠南北,影響中國最大,唐太宗命李靖率大軍滅之,太宗為西域諸國推為天可汗。
b.西突厥:占有蔥嶺東西之地,於西域勢力最強。高宗初年,為蘇定方討平。
B.回紇:
(A)種屬:匈奴苗裔。
(B)唐玄宗時,攻取東突厥故地,成為塞北第一大國。
(C)曾助唐平安史之亂。
(D)德宗時,改名回鶻,並與唐和親。
(E)宣宗時,為北方蠻族所破,至此終於消除了唐代近百年的北邊大患。
(F)回紇的漢化:八世紀中受唐的影響,從游牧走向半定居。文字、宗教均受九姓胡(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西域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國家及其來華後裔之統稱)影響。
(2)西方的經營:
A.吐谷渾:
(A)種屬:鮮卑後裔,位於青海。
(B)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討滅,收其地為郡縣。
B.西域諸國:
(A)安西都護府:為唐太宗滅西域門戶高昌而設立的,做為統治天山南路的根據地。
(B)高宗滅西突厥,取得天山北路,蔥嶺以東於是盡為唐有。
(C)波斯:為了聯唐抗大食,亦曾接受高宗之冊封。
C.天竺:
(A)即漢代身毒,在今印度半島北部。
(B)貞觀末,王玄策曾聯合吐蕃與泥婆羅聯軍平定天竺。
D.吐蕃:
(A)即現今藏人的祖先。
(B)七世紀中葉,松贊幹布統一西藏高原,開啟了吐蕃的強盛時期。他遷都拉薩,創制藏文,制定藏曆及吐蕃的官制與軍制,與成文法律。
(C)貞觀中,唐妻文成公主予其君長棄宗弄贊,中國文化及佛教因而傳入西藏。
(D)唐採取北和回紇、南結南詔的策略,孤立吐蕃。
(E)宣宗時,河西吐蕃為當地義民結合漢民所逐,西北邊患始平。
E.大食:
(A)在今阿拉伯半島。
(B)怛羅斯之役:唐玄宗天寶十年,唐將高仙芝率領之蕃漢聯軍,敗給大食之諸胡聯軍。
(C)安史之亂,大食曾派兵助唐收復兩京。
(3)南方的發展:
A.流求:隋煬帝大業年間,曾派陳稜率軍自義安浮海至流求,部分學者認為,當時流求即今日台灣。
B.南海諸國:
(A)隋煬帝曾經略南海。
(B)唐代,中南半島沿海國家及南洋諸國,多來朝貢,並稱呼中國為「唐」。
(C)華人移居南洋漸多。
C.南詔(今滇西一帶):為抵制吐蕃,唐朝支持南詔統一,結果反而成為唐末的嚴重邊患。宣宗時期,為禍尤烈,屢擾國境。十世紀初,南詔不斷對外用兵,造成內部分裂,直至段氏成立大理國,形勢方告穩定。十三世紀中為蒙古所滅。
(4)東方的經略:
A.朝鮮半島:
(A)隋代時期,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高麗、百濟及新羅,其中以高麗國力最為強盛。
(B)隋煬帝曾三次親征高麗。
(C)白江口之役:中日交通以來第一次大戰。
a.起因:唐太宗時,高麗侵新羅。
b.經過:高宗命蘇定方進攻高麗與百濟,百濟向日本求援,導致中日發生大戰。
c.結果:日本大敗,高麗為薛仁貴討平,薛被任命為首任安東都護,鎮守平壤。
B.日本:
(A)自貞觀四年至唐末,日本先後遣唐使共19次,目的在吸收唐代文化。
(B)倭國至唐代始改稱日本。
2.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中西交通發達:
A.隋代:統一之際,河西曾成為中西交通要道。
B.天可汗系統:
(A)形成時間:唐貞觀四年,太宗滅東突厥受推封為天可汗。
(B)勢力範圍:北至今蒙古,南迄印度,東到朝鮮半島,西達阿拉伯。
(C)措施:為了維護該系統內之安全與和平,唐曾在邊疆先後設置6個都護府,及10個節度使。
(D)衰落:怛羅斯之役後,國力趨於衰落。
(2)外來宗教的輸入:
佛 教
A.前期:以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四宗最盛。
後期:強調頓悟的禪宗一枝獨秀以及淨土宗與之相抗衡。
B.玄奘:貢獻最大,留學印度19年,回國後,大力翻譯佛經,對中國文化影響頗大。
C.三武之禍,使佛教遭受重大打擊:
a.北魏太武帝禁佛。
b.北周武帝禁佛。
c.唐武宗禁佛:因武宗及宰相李德裕崇信道教。
景 教
A.創立者:西元五世紀時東羅馬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托留創立,為基督教之別派。
B.主張:耶穌有神、人雙重性格。
C.傳入時間:唐貞觀初。
D.德宗時,教徒在長安召開大會,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E.衰廢:宣宗以後。
祆教(拜火教)
A.創立者:西元前六世紀間波斯人瑣羅亞斯德所創,後成為波斯國教,流行西域。
B.主張:創善惡二元說。
C.傳入時間:北魏時。
摩 尼 教
A.創立者:西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
B.主張:主明暗二力相戰之說。
C.傳入時間:唐初。
D.回紇人多信此教。
回 教
A.創立者:阿拉伯人穆罕默德。
B.主張:以阿拉為唯一真神。
C.傳入時間:唐初。
D.分布地區:遍布各互市地點,尤以廣州為多。
E.回教與回紇:唐時並無關係,宋代以後回紇始信奉回教。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