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5

作者:陳毅弘、陳亦凡、龍玉雲

世界歷史-5

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法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1.民主自由的力量後盾:工業革命
(1)歐陸新式工業發達最早之國:法國、比利時。
(2)促成民主自由力量增強的原因:工商發達,中產階級財富增加。
(3)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思想上的對立:維也納會議後,保守專制之恢復。
2.七月革命(1830年):
西元1830年,因法王查理十世,欲恢復法國革命前的專制及貴族、教士的財產和特權,而引發七月革命。革命結束後,路易腓力被擁護為法王。七月革命的影響有:
(1)波蘭、日耳曼、義大利革命;但分別為俄、普、奧等國撲滅。
(2)比利時革命:維也納會議後,比利時被荷蘭合併。七月革命成功,激發比利時的獨立革命,因受到英、法等列強的支持,1831年比利時正式獨立,1839年各國並簽約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現今的比利時並非中立國,由於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皆被德國佔領,比利時已放棄中立,參加了北約及歐洲經濟共同體)。
3.二月革命(1848年):
(1)背景原因:
A.路易腓力派兵進攻阿爾及利亞,並移民其地建立殖民地。
B.嚴格的財產限制選舉法及不法控制國會引起人民不滿。
(2)結果:
A.公布無財產限制之選舉法。
B.第二共和開始:選舉路易拿破崙為總統。
(3)影響:
A.「法國一著涼,全歐打噴嚏」:引起全歐更廣泛之革命風潮。
B.維也納暴動:奧相梅特涅逃亡,原由其領導之保守反動勢力悉數瓦解。
C.奧皇斐迪南一世被迫頒布新憲法,成立立憲政府,並且廢除農奴制度。
4.法國第二帝國的建立(1852年):
1852年,路易拿破崙稱帝,自號拿破崙三世,法第二共和結束,開始第二帝國時期。拿破崙三世的對外措施有:
(1)克里米亞戰爭
A.時間:西元1854年。
B.目的:阻止俄國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侵略,聯英敗俄。
(2)英法聯軍之役:西元1858年與英聯合侵中國,簽訂天津、北京兩條約。
(3)設立交阯支那總督府:成為日後侵略亞洲各地之大本營。
(4)薩奧戰爭:西元1859年聯合薩丁尼亞王國擊敗奧國。
5.法國第三共和的建立(1870年):
1870年普法戰爭後,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法國由共和黨人組織新政府,改行共和(第三共和),繼續對普作戰。西元1871年法國投降,割亞爾薩斯及洛林兩省給普魯士。第三共和建立,從此確立了法國的民主政治。
6.對外之擴張:
(1)中法戰爭:取得安南、柬埔寨。
(2)成為殖民面積僅次英國之殖民帝國。

二、英國的和平改革

1.和平政治改革的推進:
(1)十八世紀所形成之兩黨政治與內閣制度:
A.特徵:
(A)以國會為中心。
(B)由執政黨之黨魁出任首相,組閣並掌行政權。
(C)少數黨成為反對黨或在野黨,專以批評政府為務。
B.缺點:
(A)寡頭政治:由少數人操縱的政治,並非民主政治。
(B)衰廢市鎮:為英貴族、大地主操縱選舉花樣中,最突出者。
(2)英國邁向民主四步曲:
A.西元1830年國會改選,民黨組閣執政(第一步)。
(A)西元1832年通過國會改革法案。
(B)取消所有「衰廢市鎮」的選舉權。
(C)家境小康之成年男子獲選舉權。
B.西元1867年保守黨執政:降低選民財產限制(第二步)。
C.西元1884年自由黨執政:完全取消選民的財產限制,所有成年男子皆獲選舉權(第三步)。
D.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年婦女獲選舉權(第四步)。
(3)兩黨之蛻變:
A.民黨後改組成自由黨,王黨改組成保守黨。
B.現今英國兩大政黨:保守黨與工黨。西元1900年英工會組成工黨,取代沒落之自由黨。
2.社會改革之推進(十九世紀):
(1)廢除黑奴法案。
(2)工廠法:九歲以下兒童不得僱為工人,九至十三歲童工每週工作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十八歲以下童工不得做夜工。
(3)國民教育法:全國分學區,每區設公立學校。
(4)勞工賠償法。
(5)養老金條例:發放對象為家貧年滿七十歲以上之老人。
(6)國民保險法。
3.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1)英國政治社會(改革)進步的最迅速的時代。
(2)英國最富強、國力最盛的時代。
(3)世界上殖民地最多而又最強的國家。
(4)世界工廠:英國為工業革命的起源地。十九世紀成為世上工業最發達之國家。
(5)世界銀行:商船最多、海外投資最多、最富有國家。
(6)對世界的一大貢獻:所擁有的殖民地亦採行英國的政治制度,使民主政治擴展到世界各地。

三、美國南北戰爭及發展

1.領土擴展與西進運動:
第一次擴展    
西元1803年美國壓迫拿破崙,將密士失必河至洛磯山脈,原屬法殖民地之路易西安那州賣給美國。
第二次擴展    
西元1818年,西班牙被迫將所屬弗羅里達賣給美國。
第三次擴展    
西元1846年,美國發動墨西哥戰爭,迫使墨西哥割讓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等地給美國。使美國成為橫跨太平洋與大西洋兩大洋的國家。
西進運動    
使資源豐富的中、西部持續不斷地開發。
2.日益嚴重的黑奴問題:
(1)賴比瑞亞共和國的起源:美國獨立後,國會通過禁賣黑奴條例,一些有良心的美國人將重獲自由的黑人送回非洲西岸。
(2)工業革命對黑奴問題的影響:工業革命激發美國南北之對立。
A.北方工商業發達:
(A)解放黑奴:否則違反憲法中人人平等之規定。
(B)加強聯邦政府權力。
B.南方植棉業發達:
(A)棉花與黑奴:南部經濟繁榮的兩大支柱。
(B)增強各州自治權,縮小聯邦政府權力。
3.南北戰爭(美國內戰):
戰爭期間為西元1861~1865年間,共歷時四年。
(1)背景原因:
A.導火線:黑奴問題之爭。《湯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紀當時最暢銷的小說作品,內容深刻描繪出奴隸制度殘酷的本質,引起許多的同情與討論。
B.南北僵持局面的打破:中西部拓荒人,希望發展中西部交通及平服印第安人之侵擾,主張加強聯邦政府權力。
C.西元1860年,反對蓄奴之林肯當選總統。
D.南部另組美利堅聯盟國:以戴維斯為總統(內戰時,有英勇李將軍的幫助)。
(2)影響:北方統一南方,美國民主政治和國家統一的基礎於此鞏固。
4.經濟發展與強盛:
(1)成為「世界民族的熔爐」。
(2)刈禾機的發明:西元1840年,使西部拓殖運動加速推進。
(3)大資本家的產生:石油大王洛克斐勒、鋼鐵大王卡內基、金融業鉅子摩根。
(4)向俄買到阿拉斯加:西元1867年。
(5)吞滅太平洋上之夏威夷:西元1898年,建設成軍略要地。
(6)發動美西戰爭:西元1898年,擊敗西班牙,奪得菲律賓群島、波多黎各、關島等地。
(7)門戶開放政策:西元1899年,美國務卿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所有列強在中國均享有平等的工商貿易權),成為美對華之傳統外交政策。

四、義大利的統一

1.奧國的阻礙:
奧國為義大利統一的最大障礙:維也納會議中,奧國為了阻止義大利的統一,造就其分裂的局面。
2.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1)燒炭黨:為較早之反外族統治之組織,採暴動或暗殺之恐怖行動來達成統一目標。
(2)青年義大利黨:
A.成立者:馬志尼。
B.掀起廣泛之「復興運動」:馬志尼要求統一國家,並恢復過去羅馬帝國之光榮。
3.薩丁尼亞王國之領導建國運動:
西元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風潮中,薩國王伊曼紐二世自動頒布憲法,成立國會。薩丁尼亞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領導中心。
加富爾(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人物)出任首相之建國準備:
(1)參戰克里米亞戰爭:取得英、法兩國之同盟關係。
(2)與法皇拿破崙三世達成協議:聯法擊奧。
4.義大利統一運動的完成:
(1)薩奧戰爭:
A.時間:西元1859年。
B.結果:
(A)奧敗,將倫巴底讓給薩國。
(B)義大利中部各小國革命,並要求與薩國合併。
(2)紅衫軍之南征:加里波底領導,結果征服了南部之兩西西里王國,獻給薩王。
(3)義大利王國之成立:
A.時間:西元1861年。
B.於薩國首都杜林集會,通過憲法,宣布伊曼紐二世為義大利王國的國王。
(4)義大利完成統一的戰爭:西元1870年的普法戰爭,收回羅馬,並以之為首都。

五、德意志的統一

1.維也納會議後的日耳曼:
(1)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日耳曼,分為三百多邦。
(2)拿破崙時代:拿破崙將日耳曼合併成三十多邦,為日耳曼統一奠立了初期根基。
(3)日耳曼邦聯:
A.維也納會議時組成的。
B.設有公會:由奧國擔任主席,普魯士擔任副主席。
C.性質:不是一個國家組織,而是國際性組織。
D.缺點:被譏笑為「惰性中心」。
E.影響:奧國利用公會主席地位,推行專制反動政策,成為日耳曼統一之阻礙。
2.統一運動的基礎:
(1)少年同志會:由知識分子所組成的學會,鼓吹日耳曼的統一。
(2)十九世紀著名史家之鼓吹統一:如蘭克、蒙森、霍沙等。
(3)關稅同盟:
A.建立:西元1818年,由普魯士提倡。
B.影響:建立了統一的關稅,促使工商業的發展。
C.意義:日後日耳曼統一的經濟基礎於此奠立。
(4)日耳曼國民會議:
A.召開:西元1848年受二月革命風潮影響而舉行。
B.議決:建立統一國家訂定憲法,推舉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C.結果:因奧國反對而失敗。
3.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1)背景:
A.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即位。
B.欲行普遍性徵兵制度,但遭國會反對。
(2)俾斯麥被任命為首相:
A.意義:日耳曼統一工作之新階段。
B.措施:鐵血政策,不顧國會反對,逕行加稅和擴軍。
4.締造統一的三次戰爭:
(1)丹麥戰爭:
A.時間:西元1864年。
B.結果:
(A)普聯奧擊敗丹麥。
(B)奧國分得好斯敦,普國分得什列斯威(普奧戰爭導火線)。
(2)普奧戰爭:
A.時間:西元1866年。
B.結果:
(A)促使法國保持中立,普魯士聯合義大利擊敗奧國。
(B)成立北日耳曼聯邦:邀請日耳曼北部二十一邦所組成,以普王為元首,日耳曼統一目標由此邁進一大步。
(3)普法戰爭:
A.導火線: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普拒絕法之無理要求)。
B.時間:西元1870年。
C.結果:
(A)色當之役:十萬法軍被迫投降,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
(B)法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
(C)日耳曼全境統一:西元1871年,普王威廉一世於巴黎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皇帝。
5.社會立法之推行:
(1)俾斯麥十分注重勞工福利,自西元1883年起,即開辦勞工疾病等相關保險。
(2)建立了世界最早的勞工保險制度。

六、中南美洲獨立運動

1.背景:
(1)遠因:十六至十七世紀時,葡萄牙與西班牙對中南美洲進行殖民運動,採取榨取式高壓統治的殖民經濟。引發了當地住民的不滿。
(2)近因:
A.拿破崙崛起,侵略西班牙,使得西班牙一時無暇顧及中南美洲。
B.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民主思潮傳入中南美洲。
C.美國發表門羅宣言,表示不希望歐洲國家干涉美洲事務。
D.西蒙•玻利瓦、聖馬丁等革命英雄的領導。
(3)結果:中南美洲各國紛紛脫離葡、西兩國掌握,產生一波獨立風潮,前後共形成超過20個國家,為各國因種族、貧富差距,以及軍人干政等問題,故政局皆不穩定。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