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3

作者:陳毅弘、陳亦凡、龍玉雲

世界歷史-3

文藝復興時期

一、導論

中古的歐洲先歷經了黑暗時代的動亂,至十一世紀貿易逐漸興盛,城市興起。到了十三、十四世紀又遭受黑死病的肆虐,促使封建社會瓦解。十四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蓬勃發展,使歐洲又重新充滿活力。也在此時,西歐開始向外拓展其疆域,首先受到衝擊的便是美洲地區的文明。

二、早期中南美洲文明

1.馬雅文明:
(1)興衰:
A.據考古學研究指出,馬雅文化是美洲地區最早發展成熟的文明,遺跡分布於墨西哥、猶加敦半島與瓜地馬拉一帶。
B.文明最興盛的時期約在西元四至九世紀。
C.西元九至十世紀間,馬雅文明突然開始衰敗,衰落原因學界至今仍無定見,十五世紀哥倫布登陸美洲時,該文明已不復繁榮。
(2)成就:
A.宗教:馬雅文明的重心是宗教,馬雅人是多神信仰,有來世的觀念,城市是以神廟為中心而發展。其信仰目的在於祈求生命的延續與身體健康,以及充足的食糧。
B.經濟:馬雅文明很早就發展出農業,主要生產玉米、番茄與馬鈴薯。並且有活躍的貿易活動,主要交易商品有可可、鹽等。
C.建築:有雄偉的神廟建築。
D.數學與曆法:馬雅人是已知最早發展0的概念,並且使用20進位的數字系統。其曆法則是由神曆、太陽曆與長紀年曆所構成。
E.文字:馬雅文明的文字系統以神明和鬼怪的頭像作為符號,是印第安人最早有文字使用記載。
2.阿茲提克帝國:
(1)興衰:
A.興起:約在西元前兩千多年前,阿茲提克文明已出現在墨西哥一帶,以今墨西哥盆地為中心開始發展。到了西元十四世紀,向外征服周邊弱小的部族形成帝國。
B.衰亡:十六世紀前半葉,因西班牙探險家柯提斯帶領軍隊並利用帝國紛爭趁機消滅了阿茲提克帝國。加上歐洲人帶來了天花,使得阿茲提克帝國人口迅速銳減而衰亡。
(2)經濟與社會:
A.社會制度:是父系社會,有四大部落,由數個氏族所組成。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大階級,此外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則成為奴隸與戰俘。
B.宗教:多神信仰,並且常有「活人獻祭」之儀式。
C.經濟:以農業社會為主,種植玉米、可可、番茄與馬鈴薯等作物。
3.印加文明:
(1)興衰:
A.興起:西元十一到十三世紀,興起於安底斯山脈地區(今哥倫比亞以南至智利南端)的印加部族,沿著安底斯山脈拓展其勢力範圍。約至十六世紀時,帝國勢力達到巔峰,佔有整個南美洲西部地區。
B.滅亡: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皮澤洛,率領部隊侵入印加帝國,用計抓了印加國王,後將其殺害。隨後印加帝國的繼承人又持續抵抗西班牙人約40年,才被完全消滅。
(2)成就:
A.工藝:印加帝國已使用青銅器,當時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工藝技巧非常進步,如陶器、金飾的製作很精緻又靈巧。
B.建築:已經有城市規模出現,而太陽神廟也相當宏偉。
C.交通:印加帝國的版圖是南美洲原住民文明中最大的。為了保持帝國內部的交流,印加人建設了許多的道路。西班牙後來便順著這些道路網消滅了印加帝國。

三、文藝復興運動

1.起源:
地點    
十四世紀的義大利
起因    
義大利商業繁榮,商人鼓勵文藝創作活動
追求目標    
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精神
特質    
人文主義運動
歷史地位    
文藝復興是介於中古與近代歐洲之間歷史發展的關鍵時代
影響    
(1)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和宗教文化民族國家和世俗文化。
(2)促使宗教改革的產生。
(3)奠定了十六、七世紀科學革命的理性基礎。
2.成就:
(1)繪畫: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代表以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最為出色,包括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A.達文西的繪畫以《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最為世人所矚目。
B.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
(2)文藝復興後期的藝術:巴洛克風格:
A.屬於文藝復興時代藝術風格的最後階段,連結文藝復興與新古典主義。
B.專門為天主教教會和世俗宮廷服務的藝術形式,藝術具有國際性。
C.以希臘、羅馬時期為概念,卻又具華麗的色彩、雄偉與誇張的構圖風格,最著名的代表建築為凡爾賽宮。
(3)文學代表:
A.《論文》:法人蒙田著(對人的能力較悲觀)。
B.《唐吉訶德》:西班牙人塞凡提斯著。
C.英國莎士比亞之劇本:內容透露出一股缺乏安全感的訊息。
(4)承先啟後:帶動科學革命與後來的啟蒙運動,皆與人文主義息息相關,強調以理智思考,探索宇宙自然界的定律。

四、大航海時代

1.時代的開展:
(1)背景:十五世紀,因歐洲與亞洲、非洲陸路貿易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截斷,故西歐各國紛紛從事航海活動,形成了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此時東亞的中國恰好是明朝的全盛時期,鄭和曾七次率領船隊至南洋宣揚國威,最遠的一次曾到達非洲的東岸。東西方皆於此時期展開了海上的貿易。
(2)意義:西歐各國的航海乃是國家有計畫的行動,同時具有經濟因素與政治目的。而造船技術的改良,天文學與科學進步,亦是航海時代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
2.各國發展概況:
(1)葡萄牙(十五~十六世紀):
A.最早從事海外探險的兩國:葡萄牙(最早)、西班牙(繼之)。
B.率先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者:葡萄牙人狄亞士(西元1488年)。
C.新大陸巴西之殖民國:葡萄牙(其餘新大陸皆屬西班牙所有)。
D.最先由航海到達印度的歐洲人:葡萄牙人達伽馬(西元1498年)。
(2)西班牙(十五~十六世紀):
A.最先發現美洲新大陸者:哥倫布(西元1492年,受西班牙皇室支持)。
B.最先繞行地球一圈:葡萄牙人麥哲倫,受西班牙皇室支持,西元1519年率領船隊向東航行地球一圈,但麥哲倫本人不幸喪生於菲律賓群島的原住民戰爭中,剩餘船隊維多利亞號於西元1522年回到歐洲。
C.西班牙人隨後統治了菲律賓北部與中部,在馬尼拉港設置「總督府」,西班牙傳教士於此時將天主教傳入菲律賓。
(3)荷蘭(十七世紀):十六世紀末,西班牙無敵艦隊於英西戰爭中大敗,荷蘭趁機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權之地位。當時荷蘭極力向外拓展,發展漁業、造船業與商業,藉由貿易迅速累積大量財富。17世紀初分別成立東印度公司與西印度公司,並佔領台灣、澎湖一帶。
(4)英國(十六世紀末~十八世紀):英國在十六世紀末期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於十七世紀成為海上強權國家。十七世紀與荷蘭為了爭奪殖民地與貿易問題,曾三度發生戰爭,直到十八世紀,荷蘭因介入西班牙內戰而國力大損,英國遂成為當時最強的海權國家,全盛時期有日不落國之稱,殖民版圖遠達亞洲與紐澳地區。
3.影響:
(1)殖民主義的興起:西歐各國向外拓展,並將美洲、非洲、亞洲各地作為殖民地,掠奪大量資源。
(2)資本主義的萌芽:約在十一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的商業活動日益活絡,商人地位提升。「威尼斯」等重要商港經濟貿易繁榮發展,已具備「資本主義」的雛形。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海權興起以後,葡、西、荷、英等國逐步將美、非、亞等洲納入此一貿易鏈中,被視為是「商業資本主義」的正式萌芽並迅速發展時期。

五、宗教改革

1.背景:
中古時期,教會聲勢低落,加以政教衝突不斷,使教宗威信受到嚴重打擊。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又受到世俗化的影響,導致批評不斷。最受詬病之教會弊病包括:出賣大赦、徵收什一稅、買賣教職等行為。引爆了改革的浪潮。
2.各教派的革新:
路德教派    
(1)創始者:馬丁路德(神聖羅馬帝國)宗教改革的首倡者。西元1517年,因反對贖罪券的濫用,寫下《九十五條論證》引發了改革運動,引發一連串爭辯,遂導致西方基督教世界分裂。
(2)主張:
A.因信得救:根本否認了教會組織存在的理由。
B.聖經是唯一的權威:否認教宗權威。
茲文里教派    
(1)追求更為樸素的崇拜方式。
(2)認為聖餐禮完全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
喀爾文教派    
(1)最大貢獻:將新教的主張,組織成一個清晰完整的神學系統。
(2)基本信念:人的得救與否完全是神預先設定的。
(3)信仰者:受到工商業者的歡迎。
英國國教    
(1)創立者:亨利八世。
(2)原因:因婚姻問題而與羅馬教廷決裂。
(3)影響:英國從此真正成為一獨立王國。
天主教的革新    
(1)時間:始於西元1530年代。
(2)典範:西班牙人羅耀拉創立耶穌會。
(3)目的:羅馬教廷受到新教運動的壓力,希望藉由革新重整教會組織與教士,以挽回其地位。
3.三十年戰爭(宗教戰爭):
(1)起因:宗教迫害:
A.原因:因宗教改革,使歐洲同時存在新教與天主教。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之後,帝國衰落,諸侯分據,內部諸侯亦分裂為新教與舊教,歐洲列強皆欲趁此機會干涉其內政而引發戰爭。
B.影響:
(A)宗教一統性完全被打破。
(B)世俗君主從此強化了對統治區內宗教事務的控制權。
(2)宗教戰爭的影響:
A.西歐各國漸走上國家主義的道路上。
B.宗教戰爭是民族主義興起的最後催生劑。
C.歐洲各國從此真正開始有宗教寬容的政策和精神,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各地的宗教自由才正式確保。
4.宗教改革的影響:
(1)對世俗文化的再肯定以及對個人精神獨立的再鼓勵。
(2)歐洲各民族國家因而形成。
(3)多元化歐洲社會的出現。

六、科學革命

1.肇始:
(1)科學革命的起因: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東方印刷術傳入歐洲,促使知識與訊息流動加快與普及。十七世紀時,各項科技文明與科學理論也快速的大躍進,引發了一場「科學革命」,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並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模式。
(2)科學革命以前:十七世紀以前,歐洲人對宇宙的觀念的基礎主要是建築在神學之上,較重要的科學基礎有:
A.基督教的神學:
(A)地球的重量代表腐敗和墮落。
(B)穹空代表純潔。
B.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
C.托勒密的天文學:
(A)地球為宇宙的中心。
(B)其他天體繞地球作圓形運動。
2.重要學者:
(1)哥白尼:最早提出太陽是宇宙中心的說法;天體運行的軌道是正圓的。
(2)克卜勒:
A.最早利用精確的觀察和計算,證明太陽中心說的正確性。
B.以行星三大定律來說明行星運行的軌道,認為行星的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
(3)伽利略:
A.發現慣性現象:「靜者恆靜,動者恆動」。
B.發現自由落體的性質(傳說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
C.利用慣性現象來解釋地球或行星繞日的說法。
3.其他學派與繼起者:
(1)主流:天文學和物理學。
(2)生物學:英人哈唯發現人體血液循環的原理。
(3)科學機構的成立:例如英國皇家學會。
(4)牛頓的力學:提出三個著名的運動定律(第一~第三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此物體運動可以數學公式來描述。
(5)科學方法的建立:
培根    「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研究方法為「歸納法」。
笛卡兒    「我思,故我在」,科學研究方法採「演繹法」。
(6)科學方法的推廣應用:以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為代表。
4.影響:
科學革命時期,改變了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也將神權的注意力轉移到人權上。牛頓的科學觀念與洛克的政治哲學思想更進一步的被認為影響了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興起。笛卡兒的思想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開端,也是理性主義的起源。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