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1

作者:陳毅弘、陳亦凡、龍玉雲

世界歷史-1

古文明時期

一、兩河流域古文明

1.政治發展:
蘇美城邦(西元前3000年)、阿卡德人(西元前2400年)、巴比倫(西元前2000年)、亞述人(西元前十四世紀)、波斯(西元前539年)。
2.宗教—最具悲觀特性:
(1)多神信仰:蘇美人具有多神信仰與自然崇拜。世上最古老的史詩《鳩格米西》,從其內容上記載可知,當時神祉與人類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兩河流域對於來生觀念的信仰很淡薄,具有一種悲觀態度的宿命論。
(2)猶太教:
A.以色列的猶太教與其他古代宗教的差異:最早的一神信仰。
B.唯一真神:耶和華。
C.經典:舊約聖經。
D.影響:
(A)嚴格的一神信仰完全成形。
(B)耶和華由狹義的「以色列的唯一神明」轉變成全世界的唯一主宰。
3.文字起源:
(1)蘇美人的楔形文字:為古代兩河流域最早發明的文字。
(2)閃米語系:包括亞述、巴比倫、以色列及阿拉伯等民族。
4.成就:
(1)六十進位法:由蘇美人所發明,對後世影響很深;例如現代計時以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也是受蘇美六十進位法影響。
(2)漢摩拉比法典:兩河流域地區最早的法典,其中多半屬各種買賣的契約,其說明了兩河流域具有重視法律的傳統。

二、埃及文明

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1.政治發展:
可分四個王國階段:
(1)遠古時代(西元前3100~2700年):已有象形文字和陰曆。
(2)舊王國時代(西元前2700~2050年):法老的王權極為崇高,是國家的統治者。埃及人相信來世,所以將遺體製成木乃伊以保存肉體並建造金字塔作為法老王的陵墓。
(3)中王國時代(西元前2050~1575年):貴族勢力抬頭,注重水利,開鑿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4)新王國時代(西元前1575~1069年):進入帝國時代,開始向外擴張,勢力遠達兩河流域。
2.主流文化的改變:
3.宗教觀:
多神信仰,相信有來世,來世是此生的延續。
(1)早期信仰:埃及人自古以來相信許多事物皆具有神性,許多神祉皆具有獸類的形體,並且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的神明信仰。例如孟斐斯的太陽神、底比斯的阿蒙(Amon)神。
(2)中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以後,奧賽利斯(Osiris)的信仰勢力範圍與影響日益強盛。奧賽利斯為「陰間之神」,象徵著「死後審判與來世觀念」。由「亞努比斯」引領死者至奧賽利斯面前接受審判。
4.古埃及的社會結構:
如金字塔般的社會階級,最上層是國王,中層為官僚組織(以宰相為首)與教士階級,其中大祭司力量可與國王抗衡(新王國之後)。下層則為工匠與農夫。
5.成就:
(1)文字與文學:古埃及人創造出一套「象形文字」,至埃及中王國時期發展出許多詩歌和故事性的文學作品,內容大多與宗教信仰有關。
(2)建築:
A.金字塔:舊王國時期興建許多巨型建築,金字塔為此時期代表,做為國王的陵墓。
B.雕刻:人面獅身像、山壁上的國王肖像。
(3)科學:
A.數學:由於建築金字塔與農業的需求,埃及的數學計算發展的很早。
B.曆法:因尼羅河的定期規律氾濫,遂以氾濫週期制定出曆法。
C.醫學:埃及人製作木乃伊,因此對人體解剖有詳細的記載。

三、古印度恆河谷文明

1.政治發展:
(1)哈拉巴文明:印度河文明出現於西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因哈拉巴遺址而得名。
(2)阿利安文明(吠陀文明):約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印歐民族的一支遊牧民族,阿利安人由東北方侵入印度河流域,甚至擴展到恆河流域,建立起新文明。阿利安人最早過著遊牧生活,進入印度後,方開始定居發展農業。
(3)孔雀王朝:西元前四世紀,印度人驅逐了馬其頓軍隊,建立起孔雀王朝。至前三世紀阿育王即位,國勢強盛,除了印度半島南方外,幾乎統一了全印度半島,是印度有史以來的大帝國。阿育王信奉佛教,將佛教奉為國教。並向外派出使節團傳教,佛教因此由地區性宗教轉變為世界性宗教。
2.宗教:
(1)婆羅門教:阿利安文化的宗教信仰。
A.經典:梨俱吠陀經。「吠陀」即智慧。阿利安人早期以梵文撰寫各種與祭祀相關的韻文,集結成書。
B.主神:婆羅門。是代表永恆與無所不在的唯一主宰,是所有生物靈魂的根源。
C.階級:剎帝利(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
(2)佛教:
創始人    釋迦牟尼
主張    A.涅盤:沒有痛苦、快樂、無人、無我的寂滅境界。
B.人皆可成佛:打破了婆羅門教的階級觀念。
全盛時期    孔雀王朝之阿育王時代(西元前273至前226年),約於我國漢代,佛教轉化為正式經典的起源。
分裂    阿育王提倡佛教時,以大乘佛教為主,結果使小乘佛教南遷。
流傳    
A.大乘佛教:經北方傳入中國與日本。
B.小乘佛教:由南方傳至錫蘭和東南亞
(3)印度教:
A.復興後的婆羅門教,對不同的教派持寬容並存的態度。
B.理想人生的四大階段:修習經典、成家、出家隱居、棄絕人世。
C.婆羅門教的著作:
(A)法律著作有《摩奴法典》。
(B)兩大史詩是《羅摩耶那》、《摩訶婆羅多》,其中《摩訶婆羅多》被公認為是全世界篇幅最長的史詩。
3.種姓制度:
古印度阿利安人統治印度初期,為了保持其政治地位,故將社會以「種姓」區分。發展到「吠陀時期」,逐漸建立起一套森嚴的社會階級制度,稱之為種姓制度,將人民分為四大階級:
(1)婆羅門:教士階級,包括僧侶。
(2)剎帝利:武士階級,包括王宮貴族
(3)吠舍:即平民階級,農工商等社會生產需求。
(4)首陀羅:奴僕與奴隸。
4.成就:
(1)首先發明了零的觀念。
(2)創造了代數學。

四、波斯文明

1.政治發展:
約在西元前六世紀中葉,波斯人脫離兩河流域政權的控制,建立起波斯帝國,版圖最大時,西濱地中海,且深入埃及,疆域跨歐亞非三洲。
(1)居魯士時代:推翻米提,征服了新巴比倫帝國。
(2)大流士時代:遠達印度,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
(3)統治方法:兼容並蓄,採開明懷柔手段,以及對各地宗教的尊重。
(4)行政制度:行省制,因地制宜,由國王指派省長統領之。貨幣統一,商業發達。
2.祅教:
古波斯人的信仰稱為「祅教」,「祅」意為天意所授。
(1)瑣羅亞斯德:祅教的創始人。
(2)善惡二元論:
A.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宇宙唯一主宰,代表光明。
B.惡神:阿利曼,代表黑暗。
(3)拜火教:祅教徒崇拜聖火,認為火是光明的象徵,因此也被稱為拜火教。

希臘羅馬時期

一、希臘文明

1.政治發展:
(1)古希臘文明時期:古希臘文明發源於地中海沿岸(包括愛琴海諸島、希臘、小亞細亞等地)。
A.邁諾安文明:位於西元前2700~前1100年之間,文明最發達的克里特島上,出土文物中少有武器,處於和平時期。
B.邁錫尼文明:西元前1900~前1200年左右,以邁錫尼城為主之希臘半島地區,因邁錫尼人好武,故戰爭頻繁。
C.黑暗時期:西元前1100~前650年邁錫尼文明毀滅後,希臘進入所謂的「黑暗時代」。此時期有許多的史詩與神話誕生。
(2)亞歷山大帝國:
A.帝國的建立:西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即位為馬其頓王,於十年內建立起亞歷山大帝國。
B.疆域:包括希臘本土,及原本的波斯帝國,東至印度河西岸。
C.帝國的分裂:其主要原因在於帝國的統一靠亞歷山大個人的才能和權威而維繫,所以統一基礎不穩固。加以未及立下繼承人選就突然病逝,死後帝國便分裂為三個王國。
托勒密王朝    統治埃及
塞流卡斯王朝    統治兩河流域、波斯和小亞細亞
安提哥那王朝    統治馬其頓和希臘
D.希臘化世界的形成:希臘人和希臘文化不斷地進入西亞、埃及與波斯,和當地文化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成為希臘化文化。知識份子與商人大都以此為共同語言,並使希臘文化為之東傳。
2.希臘文明的發展:
(1)希臘、荷馬史詩的背景時代:西元前12世紀,邁錫尼文明滅亡後,希臘進入黑暗時代。史學家僅能根據荷馬的史詩推敲當時的社會環境。後期希臘地區開始發展出城邦文明。
(2)城邦文明:由於地形切割與環境的不同,所以各城邦政治有不同的發展,如雅典式的民主;斯巴達式的軍國主義。雅典城邦歷經波希戰爭及內戰後,快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成為提洛同盟的盟主,與以斯巴達為主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相對峙,分別稱霸希臘世界。
(3)文化最燦爛的時代:西元前6世紀至西元4世紀末,城邦發展的黃金時代,哲學、藝術與文學皆蓬勃發展,對後來的歐洲文化影響深遠。
3.成就:
(1)神話: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宗教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的學者偏好研究神話,因為其實際上反映了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希臘的神話象徵著人生就是一種無止境地和命運的抗爭。
(2)文字:腓尼基文是地中海東岸發展出的原始字母。
A.有22個拼音字母。
B.是今日西方世界各種拼音文字之祖:
(A)閃米語系文字之祖。
(B)希臘文之祖:西元前10~前9世紀,希臘人受腓尼基字母的啟發,創造希臘文。
(3)文學:
A.荷馬史詩:是了解希臘黑暗時代的文學著作。著作於約西元前800年,為《伊里亞德》、《奧德賽》兩部史詩的統稱。
B.希羅多德的《歷史》:是最早使用History為書名,以理智的心態描寫波希戰爭及當時波斯帝國內部的文化現象。
C.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描寫希臘內戰(提洛同盟與伯羅奔尼撒同盟間的戰爭),重視用證據追求合理答案。
(4)科學:希臘時期科學發達之主因在於各國君王的提倡。
A.亞里斯多德:
(A)創造了生物學。
(B)創造了物理學:開啟了歐洲史上科學研究之門。
B.阿基米德:比重原理、立體幾何和浮體力學。
C.歐幾里德:幾何學原理。
D.天文學的爭辯–地心說v.s日心說:
「地球中心說」和「地球繞日說」引發爭辯時期。伊拉扥西斯計算出地球圓周的長度。
(5)哲學:
A.希臘人思想的特質:
(A)注重人或事物整體的健全。
(B)相信宇宙間有一最終秩序和理性。
B.希臘三哲:

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其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求至善,主張倫理道德和人文思想為社會秩序的通則。

柏拉圖為蘇格拉底的學生,著有《理想國》之政治名著。認為物質世界之上有一精神的、理念的、至善至美的世界。另有《對話錄》,為柏拉圖與色諾芬記載蘇格拉底的言論而成。

亞里斯多德為柏拉圖的學生,創造了生物學及物理學。主張精神物質同等重要,重視通則和秩序。
C.希臘化時代之哲學思潮:
斯多葛學派/伊比鳩魯學派

二、羅馬文明

1.政治發展:
(1)王政時代:羅馬城始建於西元前753年,最早實行王政。
(2)共和時代:西元前509年,羅馬終於獨立自主,推翻王政,進入共和時代。
A.公民大會:理論上為國家的最高執政機構。
B.執政官:共兩名,為實際政權之操縱者。
C.元老院:由退休的執政官和貴族充任元老,對政務有建議權。
D.護民官:為民伸張意見。
(3)帝國時代:
A.軍人及商人干政:其中以凱撒和屋大維最重要。
B.帝國建立者-屋大維:
(A)曾自稱「第一公民」,表面仍保留共和體制,沒有自稱為「皇帝」,但綜攬大權於一身。
(B)元老院上尊號奧古斯都。
(C)後世稱他為第一個羅馬「皇帝」(其含意只是「將軍」,與我國「皇帝」不同)。
C.西元前27年至西元180年止,是羅馬帝國的太平盛世,史學家稱之為「羅馬和平」。
D.帝國分裂(西元四世紀末):
(A)西羅馬帝國:
a.最嚴重的外在問題:屢遭蠻族入侵,西元452年匈奴王阿提拉攻陷西羅馬帝國首都。
b.滅亡:西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塞罷黜西羅馬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
(B)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

歷史發展
可分三大階段:
a.君士坦丁堡建立至回教(七世紀)興起:全盛時期。
b.回教興起至十一世紀:回教入侵期。
c.十一世紀至滅亡(十五世紀):土耳其人於十一世紀入侵小亞細亞,西元1453年東羅馬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人手中。

文化基礎    
a.政治方面:繼承了羅馬的法律和行政傳統。
b.文化方面:深受希臘和基督教的影響。

首都中心    
君士坦丁堡(別名拜占庭)
a.千餘年間東方最繁榮的城市。
b.東西交通和貿易往來的樞紐,掌握帝國經濟命脈。
c.拜占庭圖書館:是當時唯一保存古典希臘文作品的地方,並成為文藝復興時代重新研究古典文學的寶庫。

文化上的影響    
a.對斯拉夫民族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的傳入。
b.對西歐的影響:文藝復興時代。
2.宗教:
(1)古羅馬時期:羅馬人早期的宗教是一種形式主義(契約關係)的信仰,其神祉大多與希臘無異,為多神信仰。
(2)基督教興起:
A.唯一真神:耶和華。耶穌和早期的基督徒都是希伯來人,而且基督教是起源自猶太教。
B.耶穌基督的代表教義:馬太福音之登山寶訓。
C.門徒保羅的重大影響:
(A)為基督教義立下神學基礎。
(B)主張向猶太人之外的人傳教。
(C)奠立人的原罪和神的恩典這兩種觀念:成為之後兩千年基督教神學的中心課題。
D.經典:舊約全書(希伯來文)、新約全書(希臘文)。《舊約》和《新約》合編在一起,總稱為《聖經》。
E.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取得:西元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詔令」,承認其合法地位。
F.成為國教:西元390年,狄奧多西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G.教會組織:教宗(羅馬城的主教)、主教和教士。
(3)分裂: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形成兩大系統:
希臘正教(東歐)/羅馬公教(西歐)
羅馬公教(西歐)    羅馬教會    羅馬教宗    各國君主不曾真正有效控制教會。
3.成就:
(1)拜占庭藝術:
A.特徵:以宗教為最終目的。
B.代表:聖索非亞大教堂(建於查士丁尼時代之君士坦丁堡)。
(2)史詩與歷史作品:
A.奧理略:《沉思錄》,充滿斯多葛學派思想。
B.凱薩:《高盧戰紀》,記載遠征高盧及大不列顛的經過,並敘述生活狀況。
(3)法律:
A.對法律的重視與法治經驗:是羅馬文化對後世歐洲最大的貢獻之一。羅馬貴族經過透過立法程序,釋放某些權利給平民,例如:設立保民官、十二木表法。
B.十二木表法:
(A)羅馬最早的成文法。
(B)最重要的觀念:
a.任何人在被證明為有罪之前,均應視為無辜。
b.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C.查士丁尼法典:
(A)西元529年公布,總共有四千多條條文。其基本精神反映「君權神授」的觀念,皇帝個人的旨意有絕對的法律效力。
(B)編纂者: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
(C)意義:
a.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法律知識的總結。
b.現代歐洲各國法律,皆以其中所保存之羅馬法為基礎。
(4)哲學主流:羅馬人在哲學上深受希臘化的影響:
A.斯多葛派:影響力較大,代表人物有西塞羅和皇帝奧理略。
B.伊比鳩魯派:最重要人物是魯克瑞息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