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文化

作者:陳奕凡

三代文化

三代文化

一、三代史簡表

三代:即夏商周三朝代之合稱。

二、夏代的考究

(一)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得名於河南的二里頭遺址,時間大約為西元前2080年到前1580年,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考古學家徐旭生1959年於豫西發現的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遺址,文化圈涵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山東和蘇北的岳石文化、豫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遺址。
(二)禪讓政治的結束:
禹欲將王位禪讓給益,但部落君長擁戴禹的兒子啟,遂由啟繼位,開啟了世襲制的先例。

三、商代的制度與文化

(一)政治制度:
王位繼承    兄終弟及(前期)→父死子繼(後期)
封建諸侯    1.等級名稱:侯、伯、子、男。
2.對王室義務:征伐、守戍、納貢、服役。
(二)商代的文化:
甲骨文    1.發現:光緒二十五年,由王懿榮挖掘出土。
2.用途:多用於占卜,少用於記事。
3.書寫方法:
(1)刀契刻之。
(2)以硃墨和毛筆書寫(毛筆早在殷商時代即已發明)。
4.重要性:是了解商代歷史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資料。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考訂古史,就是根據甲骨文的資料,來證明《史記》記載的商代帝王世系是頗為可信的史實。
迷信鬼神    尤其注重對祖先的祭祀。
曆法    1.一祀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年,稱為一祀。
2.年分十二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餘日置閏。
3.年分四季。
社會生活    1.食:
(1)以農產品為主,畜牧為副,畋獵已屬遊樂或軍事性質。
(2)農作物是黍、麥、稷、稻。而農具則是耒耜與石鐮。
(3)飲酒風氣興盛:反映農業發達。
2.衣:紡織技術高明,有平織及斜紋織法,質料是絲、麻。
3.住:民眾住半穴居;而王室住地上宗廟和宮室。
4.行:交通以舟、車為主。
工藝技術
與商業交易    1.青銅器:銅錫合金。
2.陶器:以灰陶、白陶為主。
3.貨幣的使用:已經普遍,以海貝為主。

四、西周的制度與文化

(一)封建制度:
爵位    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王畿    天子直轄區域稱為王畿。
軍隊建置    1.天子六軍。
2.大國﹙公、侯﹚三軍。
3.次國﹙伯﹚二軍。
4.小國﹙子、男﹚各一軍。
天子與諸侯間之
義務關係    1.天子:巡狩:巡行視察諸侯之國。
2.諸侯:
(1)朝覲:定期至王室親向天子述職。
(2)其他:向王室納貢,派兵為王室征伐、守邊。
采邑    諸侯在自己國內,分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為采邑。
(二)宗法制度(宗族組織法):
1.特徵: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區別。
嫡庶
階層    嫡長子    其餘諸子
天 子    繼為天子    封為諸侯
諸 侯    繼為諸侯    封為卿大夫
卿大夫    繼為卿大夫    封為士
士    繼為士    淪為平民
階 層    大宗    小宗
2.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有密切關係
政治上    是天子與諸侯的政治關係。
宗法上    是一種嫡長子與其餘諸子間的血緣關係。
(三)封建社會:
階層    貴族: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為封建社會的最上層階級,擁有土地。
1.天子、諸侯、卿大夫三者為擁有土地權(封邑)與統治權(世守其官)的世襲貴族。
2.士–地位最低的貴族,為受過文武合一教育的男子,主要任務為打仗;士有食田或俸祿,但只有身分能夠世襲。
    平民:又稱庶人,指「農、工、商」三種職業。
其中農人數量最多,商人最卑賤。平民身分為世襲制(即職業世襲),是替貴族工作的人。
    奴隸:為封建社會的最低層階級,由戰俘與罪犯構成,被視為貴族的私有財產,可買賣、轉讓,甚至殺害。
奴隸身分為世襲制。
禮樂制度    1.天子以下至庶人,皆接受禮的約束。
2.禮須配合音樂。
3.功用:
(1)建立了西周封建社會的秩序。
(2)調和了尊卑貴賤的關係。
(四)經濟狀況:
以農為主    農業水準較商代更為進步。
井田制度    將土地分為九單位,每單位百畝,土地全屬貴族所有。
    中間公田    由八家共同義務耕種,收穫歸公。
    四周私田    由農民自種,收穫歸農民自己。
商業    1.貨幣有貝及銅鍰。
    2.仍有以物易物現象。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